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走近水管溇

清明刚过,大地回春,寂静的早晨,带着丝丝雾气,春意已来到人间。油菜花、桃树花、梨树花竞相开放。天刚蒙蒙亮,就能听到百鸟齐鸣,不一样声调的鸟儿唱着各种不一样好听的歌儿。大自然馈赠于我们这清新的交响乐,唤醒人们早点起床,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年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社会;整除了污染源,使农村生活污水也得以治理,让天更蓝,水更清;保护鸟类生存,严禁捕杀,让鸟类与自然景色融洽,和人类交朋友,共同享受天伦之乐。

2017年4月6日早上,天不间断地下着春雨,因我前一天已做好安排,当天要前往我村原“水管溇”(地名)那里去看近几年的变化。水管溇是村的一个低洼圩围,在我任村主要领导时就规划建成了苏州市现代化示范村中的三个生产队。至2003年,423户农民已全部搬迁到康博苑。因我在新世纪到来之前离任了,后来只负责“神花针织有限公司”这家出口企业,已很少去周围看个究竟。今年政府启动了疏浚山泾河工程,河两旁全部做好了水泥驳岸,次要的地方河边两岸也都打好了较密的木头桩,两岸泥土再也不会塌方。山泾河从白茆塘转河口到李市黄瓜浜,全长约有3.8公里,是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在中共常熟县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动用了全县数万民工,把原弯曲的山泾塘(小河),用人工肩挑车推开挖而成。那时我13岁,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至今已60年了。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种田,不再罱河泥当肥料,河底淤泥越积越多,船只难于行驶,河水也产生了污染。这次疏浚河道中,在白茆塘转河口建造了水位4.2米的现代化防洪闸,500吨货船能进出,卧式闸门开启用液压泵开关,保障百年不受洪涝灾害。

我撑着雨伞,徒步前往水管溇。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在雨中走路对老年人运动有益,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特别高,负氧离子进入人体能发挥其生物效应,增加人的抵抗力。我们在雨中走路时大家都感觉到空气特别新鲜。

我从神花针织有限公司走出,一路往南800米就到康博村中心转盘,边走边看。村中心雕塑转盘的东边是康博苑大门口,有电脑广告屏幕,按每天需要变换字幕,告诉村民目前的中心工作和村级活动情况。西北角是农贸市场、便利商店和村民购物中心。西南角有康博村健康教育宣传画廊,宣传目前镇政府和村委会宣传的中心工作,包括农村近期涉及到土地承包、村级环境卫生、健康知识和放开二孩政策等内容。有块较大的电脑喷墨彩色广告宣传,上面是镇政府在各村统一标准的宣传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东南角原来是山泾小学,2003年合并到白茆中心小学后,经过改造成为康博村村民委员会的社区行政机构,包括康博村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中心,还有村发展史、展览室、学习会议室、村民信访室、村民活动室等。门口有四块牌子,分别是:中共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委员会、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村民委员会、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纪律监督委员会、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社区服务中心。

康博村村委会的四块牌子

离开村中心往南是几家民营小工厂,有常熟市华裕纺织有限公司、常熟市东海毛纺有限公司、常熟市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常熟市明光无纺布厂、根根农家菜、制线厂、五金厂、博龙塑料制品厂,再往南是常熟市中创纺织品有限公司、常熟市宏宇钙化物有限公司。

往前是横塘河大桥,1993年建造的5米宽公路桥,按发展要求,2012年改建成7米宽双车道公路桥。在路上,雨下得很大,我在水泥路上走。由于在这条康博南路上,往任阳、支宽新庙村的汽车来往不少,又因为下雨,当小车和货车路过时,那车轮飞溅出来的水很远,我只得走在路边的草丛里,避免溅得脚管上都是。我边走边看,我看到在路的西边围着很高很大的土坝泥塘池,约长有200多米,宽60米。我走上去仔细一看,原来是疏浚山泾河的烂河泥用压力泵打到上面围着的泥塘里,可惜河泥太少了,预算河泥量不够正确。这工程很大,幸亏现在都是使用机械。如在以前用人工挑,真不可思议,不知要多少人工才能完成。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全是机械化操作,用工量很少。走下来后,由于下雨,所穿的皮鞋满底都是烂泥巴,只好在有小水坑的地方慢慢把泥洗掉。天还在下雨,点点滴滴的雨水顺着雨伞不断地在我面前往下流,我撑着大雨伞,身上问题不大,没有淋湿,一路直走到水管溇桥。

记得1990年,我当村支部书记,准备规划建设发展新农村时,我只身前往了解观察了全村基本情况,那时村民房屋疏散,所种良田虽经农业学大寨几年苦干实干,但各圩围的田块还是高低不平。走到王成圩水管溇,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像样的桥,道路泥泞,高低不平。解放初期,有句民谣:迷迷风雨,淹没王成圩。其实我们这地区原来是冲积平原,位于东海边长江口,在我爷爷辈小时候是滩凃沼泽地。洪涝季节,太湖上游来水,我们这里下几天大雨后,王成圩等一片土地上,全都成为一片汪洋。1949年后,在几十年的兴修水利中,这里建防洪闸,修排灌站,筑防洪堤,逐步能种庄稼,稻麦二熟能得到保障。到现在,已建成高产农田保护区,能做到旱涝保丰收。

康博村水管溇新建的防洪闸

我站在桥上看,看到原来由我经手改建的水管溇闸门和桥又都重新改建了,桥改建为7米双车道公路桥。防洪闸原闸门是水泥门摇臂开关,由于闸门底有淤泥,洪水来时闸门往往很难关上,趁着这次政府疏浚山泾塘的机遇,重新改建。因常熟市水利工程相关记载上有这防洪闸,在疏浚山泾塘工程时必须重建,设计等级规模较高,采用仰卧式铁闸门,用两只电动葫芦自动开闭,实属小型现代化。这在农村村级也是一项不小的水利工程。这不起眼的水管溇河,是重要的交通河道。这里原来是三个生产队,有90多户农家,他们所种的稻麦装运和肥料进出都是通过水管溇河进出。通过罱河泥后,河水清澈,四百多口人的生活用水等都靠这水管溇提供。

回忆40年前,创办集体企业(那时叫社队企业),什么都没有,真正是白手起家。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农村只准搞农业,搞工业是弃农经商要被批判。农村都是泥泞的道路,工业材料按计划供应,电力资源按计划执行,农村用电只能晚上使用,都是计划供应。一年做到头,吃饱肚皮已经满足了,家家穷得叮当响。回想几十年前的经历,看到中国的今天,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所种小麦平均亩产250市斤,水稻平均亩产500市斤。现在依靠科学技术,采用机械化种植与收割,每年小麦亩产能达到800市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市斤,真正实现了1958年“大跃进”提出的“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翻”的口号,那天方夜谭的雄心壮志成了现实。

在水管溇河岸边,原来张家、李家、陆家、茹家等的老房屋现已不见了,他们都搬迁到康博苑居住,家家过上了城镇小别墅洋房生活,自来水、天然气、有线电视、家庭小轿车,应有尽有。现在,所有田地都由承包专业户种植。我看到田里小麦长得郁郁葱葱,碧绿的麦苗看上去又是一片丰收景象。

住在小别墅里的农村阿姨们,有着庄稼人的勤劳品德,总是闲不住,对土地特别珍惜,在田块的周围零碎地,种上了几棵油菜籽,开着金黄色的花朵,在油菜下面还种上了一行蚕豆,蚕豆开的花真好看,有白有黑,镶嵌在花草丛中,美妙极了。

在路边,碰巧见着养鹅专业户李振华,于是就聊开了。

“李振华,你在养小鹅,养了多少只”,我问他(以前当过民兵排长)。

“书记,我已经养了好几年了,现在养着500只小鹅。”

“小鹅一批出售要养多长时间?”我问道。

“小鹅饲养75天就能长到大的10市斤,小的也有6斤重。”他答。

“长得这么快,要吃多少饲料,到出售包括购雏鹅款,每只鹅长大,成本要多少代价?”我又问。

“平均30元,去年出售每只平均60元,一批能多1.5万元左右。每年三次,也能挣四五万元。”

他接着告诉我,冬季还可做点其他农活也能赚点钱。旁边有个姓邱的养着50只山羊,一年也能挣几万元。看来只要勤劳,都有发展前途。听他说,由于鹅棚和羊棚都很破烂,村委会要求他们在今年要全部拆除,整顿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回去的路上,走到村中心东北树林路边,看到有个很小的帆布帐篷,里面住着一对小夫妻,外面放着蜜蜂采集的蜂蜜和蜂王浆销售,还有十来只蜜蜂箱。原来他俩是放养蜜蜂的养蜂者。我走过去与他们聊。

我问:“小青年,你是哪里人呀?”

小青年说:“我是河南郑州人。”

“噢!郑州也有放蜜蜂的,原来我们这里在60年代都是浙江温州永嘉人来放蜂的。”

“浙江人改革开放后都发大财,再不愿放蜂了”,那小青年说。

“那你家在郑州那里?”

“我家住郑州东金明县新郑机场边上,距离火车站和新郑机场各5公里,到开封70公里,到郑州40公里,我们隶属开封市管辖。”

“你叫啥名字,今年几岁?”

“我叫李永涛,今年24岁。我俩在这里放蜂,爸妈也在沙家浜放蜂。还有几个朋友也在放蜂。”

“你有几箱蜜蜂?”

“我有三十多箱。”

“这里蜜蜂能采到蜜吗?”

“还行,昨天采到了那么多”,小李指给我看。在那50公分直泾的透明塑料桶里足有10公分高的蜜。

我说:“不错嘛!”

“现在采的是菜花蜜和梨花蜜”,小李说。

我又问:“当菜花有虫害打了药水蜜蜂吃了要死亡的吧?”

康博村养蜂人的临时居住棚

他告诉我,在蜜蜂中有一种蜂叫“益蜂”,它是在采蜜时每天会先出去侦察,吃了回来如果死亡,其他蜜蜂就不出去了,益蜂是不怕死,是忘我献身的侦察兵。可见在养蜂上学问很多,蜜蜂的组织纪律非常严密。我问他一年能挣多少钱,他说除了吃用开销,能多两三万元钱就满足了。我问他家里有地吗?他说一家总共有三亩地,在黄河边上,轮到干旱还是歉收。他在上学读书时,爸妈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家里很穷,只有二间矮小的平瓦房。现爸妈已上了点年纪,他与几位朋友结伴,学了些养蜂知识,想发展养蜂业赚点钱。他们在这里有一伙人,相互帮助,在一个地方放一段时间,一起叫汽车拉到别的地方再放。现在通讯方便了,交通方便了,都有手机。他们准备按照各种树木花草开花时期,到全国各地去放养蜜蜂。

记得在1962年时,我们生产队仓库上每年都有浙江温州人来放蜜蜂,那时看到养蜂人给生产队队长送蜂蜜吃,我们羡慕得很。那时生产队田里种的有大片的紫云英,“红花草”开花,一片红花,还有菜花,红花是拌在河泥里做肥料用的。后来虫害很多,红花草、油菜上经常打药水,造成蜜蜂死光光,时隔已好长时间,没有看到有放蜂人来,至今已有几十年了。所以我看到放蜂人来感到很新鲜,故有这开头的好奇。看来改革开放后,科技进步了,现在用的都是低毒高效农药,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伤害减少了很多。

下午3点回到办公室,洗了一下皮鞋和裤脚管,还算干净。乡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泥泞道路。我把雨伞撑着放在办公室让它自然晾干。现在的自动雨伞真好,是馈赠品,不仅大而且都是有色涤纶布,美观大方又耐用。

我感到这次在雨中走近水管溇,深有体会,所见所闻值得记述一下,很有意义。其中所反映的我们康博村的一角,也是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一幕,体现了现代农村的田园风光。在大城市居住的人们,天天在交通拥堵、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生活,所以一到节假日不少城市居民都要到农村田园来度假休闲,过下安心舒适的生活,感到格外舒适惬意。

这次,我写了点看法和感受。农村在以前是中国最落后的反映,农民在历史上只能解决生活中的温饱问题,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所造成。改革开放前,我们这里也是贫穷落后,有的人家解决温饱也困难。目前,我国还有3000万人口还没有摆脱贫困,都是落后偏僻的农村和山区。

康博村村民委员会

改革开放后,我们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有大上海发展经济的辐射,靠开放政策,靠艰苦奋斗,所以能率先达到小康的生活,与40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不过按照世界上发达先进国家的生活水准,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这次所看到的国家水利工程,规模之大,用人工之少,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是有的地方在人力物力上太浪费,像堆在山泾河边的储泥塘(河底淤泥喷灌在里面),利用率只有30%,没有节省费用的考虑。村级的公共场所欠缺管理,人们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小别墅周围还有脏乱差,这是人们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脱离“小农意识”,自由散漫,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现在生活富裕了,吃过苦的老人还在不停地做事挣钱,下一代不少人却一切向钱看,不愿干活,游手好闲,甚至攀比奢侈。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教育好农民子女尤其重要。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能转变社会风气,使青年们能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努力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实干兴邦,不断奋斗,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4月8日 dCegFK8PPF83aOewnUFuMS+rVVdMXM1KgUUutzJAvuUbm8ZaJfbjnoepOHbxkw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