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贯彻落实,用十九大建设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部署指导江苏实践

(一)“两步走”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具体来说,第一步走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走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仍然是“全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和战略部署大体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就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

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远超邓小平同志提出的4000美元目标。中国人均GDP相对美国人均水平将从1/4上升至51%—57%之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如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4达到近1/3,又如货物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4%提高至1/5—1/4;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如研发投入占世界比重从17%提高至1/4—1/3之间,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3以上提高至1/2以上,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也会超过原有的预期目标。

第二步,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建成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水平和主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指标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进入共同富裕时代。“强国”就是主要总量指标居世界第一(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将超过30%)。到2050年,中国有把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核心目标,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70%—90%。二是建成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国家优势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优势更加凸显。三是建成更加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软实力更加强大。四是建成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劳动者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高比例创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全服务过程覆盖,人口健康教育文化社会等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全面建成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团结和睦的社会,形成有效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各类社会危机、减少各种社会成本的机制。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全面缩小。五是建成更加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包括建成世界最大的森林盈余之国,建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大战略格局,建成人水和谐之国,建成碧水蓝天之国,建成世界现代化的绿色能源之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低灾害风险型社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少。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六是建成对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强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将对人类和世界发展做出如下重大贡献:和平贡献、经济发展贡献、创新发展贡献、文化发展贡献、绿色发展贡献。

突出的变化有两个:其一,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强国时代。其二,现代化目标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文明上的美丽,也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目标之间的联系。

新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总结了历年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法治程度、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中国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我们对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坚信,这一历史使命必将成功实现。

(二)江苏应充分领悟“两步走”的深刻内涵

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在过去第一轮率先发展中走在了全国前列,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用十九大建设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部署指导江苏实践,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发挥示范作用。因此,这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刻领悟“两步走”战略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内涵。只有深刻把握“两步走”的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才能一步接一步,连续不断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总的来看,“两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跃升,两者既紧密衔接又环环相扣,既明确任务又指明路径,体现了科学缜密的战略谋划。

一是“两步走”是“三步走”的继承和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历史新方位,顺应时代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二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和过去的目标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说明我们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当然,作出这样一个安排不仅非常有把握,也有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而奋斗。

三是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是由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决定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新时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三)江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方位和责任担当

江苏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特殊作用,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泽民同志要求:“为全国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同志指出:“江苏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江苏人民牢记重托,不负使命,在现代化事业中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富民发展之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江苏的现代化事业也进入了体现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点的全新的历史方位中。

其一,从全球范围看,江苏已经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6年,折换成美元,江苏经济总量大约为1.103万亿美元,位于全球经济体中的第15位,仅次于西班牙的1.232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436万美元,位于全球经济体中的第54位,仅次于立陶宛的1.48万美元。其中,苏州、无锡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南京接近2万美元,和世界上著名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2.19万美元的人均GDP相当。

其二,从国内看,2016年江苏人均GDP为9.539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97万元。比较发现,早在2010年,江苏人均GDP为5.284万元,基本接近2016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换言之,就现代化指标中的人均GDP而言,江苏现代化水平大概领先全国六年。

其三,从实际进程看,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按照国定标准,还是省定标准,最迟于2018年,江苏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指标上达标。江苏不仅在时间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在质量和水平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胜利。

其四,从部署上看,江苏已经提前调整发展战略,应对全新历史方位的新挑战。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方略。这一新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路径,与十九大报告的新判断新要求不谋而合。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做出新贡献。具体体现在:一是坚决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针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情况,自加压力、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金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提前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全国现代化事业中,拥有三到六年时间率先发展优势的江苏,不应等到2020年才启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行动,而应利用决胜阶段的相对真空期,作出提前安排与部署。三是深化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理解。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应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则规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属性,即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就,属于人民,属于民族,属于世界。基本实现,反映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对于江苏来说,在制定现代化事业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时,应提出更高目标、更严要求。四是把党中央对现代化事业的新思想新判断新部署融入江苏“两聚一高”的事业中。“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完全契合、彰显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精神新理念;“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也体现了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自加压力、主动作为的精神风貌。但是,按照“四个意识”的要求,江苏应把自己的行动,主动对接、融入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 VpRhd45WQ3hGizbuQZyR1TFa0dWdwfAdfKKddFVjIerBw3gz7ZNOq1aOafjDz/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