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

总体而言,近年来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整体态势良好,无论是量化指标排名还是柔性口碑都相当不错,而且即便存在一些不足也往往被宽容地视为不可避免的“成长的烦恼”,然而,最近出炉的两份最新数据给江苏敲响了警钟,甚至可以说是“当头棒喝”。一是2017年10月公布的《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江苏研发经费支出绝对规模首次被广东(2035.1亿元)超越;二是紧接着2017年11月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江苏区域创新综合能力首次被广东超越,排名第二位。为此,我们必须放下对赞歌的留恋,正视成绩背后的隐忧、优势背后的制约,理性反思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规模扩张背后的结构性隐忧:以创新投入为例

江苏发达的产业经济基础为研发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就了江苏创新投入的显著规模优势,研发投入总量直到2016年首次被广东超越。尽管研发经费支出绝对规模排名的细微变化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是,江苏研发经费配置中存在诸多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偏低、人员劳务费占比偏低“两个偏低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从研发类型来看,江苏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偏低,2015年江苏该指标为2.62%,不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5%),也明显低于北京(13.80%)、上海(8.22%)、广东(3.01%)、浙江(2.63%)。基础研究对于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对于先进技术和知识溢出的接受程度,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整个地区内生性自主创新最终所能达到的绝对高度。而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通常保持较高比例,例如,2012年美国、法国、英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16.54%、15.5%、25%,2013年日本、韩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13.2%、18%。 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江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主创新的后劲不足。

从研发经费用途来看,2015年数据显示,江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比仅为28.86%,不仅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21%),更远低于广东(39.34%)、浙江(32.87%)、上海(36.16%)、北京(39.73%);同样,江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均劳务费标准也偏低,2015年平均为7.61万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2万元/人),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江苏的1.75倍和1.81倍。人才是第一位的创新资源,而研发经费开支中重物轻人的错误倾向,势必会抑制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降低包括研发经费在内的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表4.2 2011—2015年全国及部分省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

表4.3 2011—2015年全国及部分省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比

表4.4 2011—2015年全国及部分省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人均劳务费(万元)

(二)领先优势背后的后劲趋弱问题: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例

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宽松、产业经济基础雄厚、科教创新资源丰裕、政策支持给力等因素,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领先优势。这种领先优势为江苏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了良好支撑,但是,随着更多的省份步入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行列,区域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已有的先行经验逐渐被更多的省份学习借鉴,江苏要继续保持甚至提升这种领先优势将面临很大困难。

从创新投入来看,尽管江苏研发经费体量规模较大,占全国比重在12%以上,但是近年来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趋于放缓,2016年研发经费增速为12.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但在全国的位次仅排在第12位,比广东低0.64个百分点;进一步从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比较来看,江苏研发经费增速仅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2.16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4位,尽管比广东高0.0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江苏研发经费基数不断增大,单位增量对增速的贡献在不断下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趋紧,未来要保持研发经费中高速增长,将会面临较大压力。2016年江苏研发投入总量第一的宝座被广东夺走就可以视为后劲不足的一种信号,更值得担忧的是,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有可能陆续有其他总量优势被其他省份所取代。

从创新产出来看,尽管江苏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都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有效专利数量也稳居前列,但是近年来这三项指标的领先优势正在减弱。从增长速度来看,“十二五”后期的三年江苏上述三类指标的年度增速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和山东则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15年江苏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予数量、有效专利数量增速分别为1.52%、25.12%、13.44%,这三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9.4%、32.05%、18.85,而广东分别为27.82%、34.02%、19.75%,山东分别为21.81%、34.72、19.65%。同时,“十二五”时期江苏上述三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也一路下滑,从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比重来看,江苏从2012年的24.72%下降到2015年的16.23%,而广东则从2012年的12%提高到2015年的13.49%,山东则从2012年的6.73%提高到2015年的7.32%;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来看,江苏从2012年的23.21%下降到2015年的15.67%,而广东则从2012年的13.2%提高到2015年的15.1%;从有效专利数量占全国比重来看,江苏从2012年的17.88%下降到2015年的14.07%,广东则从2012年的16.31%提高到2015年的16.75%。在国内专利有效数量上,江苏在2011年略低于广东,2012年、2013年略高于广东,但2014年、2015年与广东的差距显著拉大,相对于浙江的领先优势也缩小,再考虑到江苏在年度增量上的领先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的专利质量相对较低,至少平均的有效时间偏短。再从当下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来看,江苏与广东的差距更明显,广东2016年达到23574件,是江苏的7.34倍。

表4.5 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专利情况比较

(三)数量优势背后的效益偏低问题:以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为例

江苏作为最早开始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地区,在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等方面累积了显著的数量优势,特别是研发投入、研发机构、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在全国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但是这些数量优势背后也存在效益偏低的问题。

从创新主体来看,江苏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在全国各省区遥遥领先,但是实际运行效率却差强人意。一方面,江苏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活跃程度不高。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18872家,而有研发活动的企业16369家、有新产品销售的企业13267家,即便假设有研发活动或新产品销售的企业均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仍然有15.29%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没有实施研发活动,42.25%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没有新产品销售。另一方面,江苏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产出效率偏低。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办研发机构平均每家的专利申请数量仅为5.57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4件),与上海(29.44件)和广东(16.18件)的差距更大;平均每百位研发机构人员专利申请数量为20.97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93件),也低于上海(29.4件)和广东(22.2件)。

从创新成果来看,江苏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均稳居全国首位,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却也差强人意。虽然目前关于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尚无权威统计数据,但是江苏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情况也可以说明问题。江苏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是创新型省份建设重要的优势支撑力量,在增加科技创新经费和专利数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种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一方面,产学合作机制不通畅,高校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科技研发服务偏少。2016年,全省高校共获得科技经费160.07亿元,同比增长10.4%,但是其中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技经费仅为50.2亿元,占科技经费总数的31.36%,同比下降8.73%,考虑到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18.46%的增幅,平均每个项目的经费水平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率偏低。2016年,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44万件和2.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9万件和0.93万件,而转化应用研究开发成果仅为1.7万项,成果转化率为65.92%,比上年下降5.56个百分点。

(四)成功模式背后的路径依赖陷阱:以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为例

江苏在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进程中构筑了显著的开放型经济优势,这种市场和技术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使自主创新意愿受到抑制,造成了对国外技术引进的严重依赖,也使江苏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重视技术引进、轻视消化吸收,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是制约江苏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在建设创新型省份进程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2016年,江苏引进国外技术的支出为33.27亿元,而配套的消化吸收经费仅为9.49亿元,这意味着1元技术引进费仅有0.29元的消化吸收配套经费,而且这一配套比例较前两年还有大幅度下降,这种经费格局显然不利于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实现自主创新。同时,江苏国外技术引进经费与购买国内技术用款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2013年江苏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是购买国内技术用款的1.27倍,2016年达到1.91倍,这既反映了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巨大差距,也体现了江苏对引进国外技术的强烈依赖或者偏好。

人们常用技术依存度 来反映创新型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该指标30%的门槛值的合理性备受诟病,但是通过该指标的横向比较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从我国及部分省市在“十二五”时期的技术依存度来看,不仅区域差异显著,而且不同时期波动较大。江苏技术依存度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2012年最高为32.23%,2015年为15.54%,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0.35%和10.70%。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反而技术依存度偏高,这种反常现象实际上是有依据的,因为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建立在大幅度的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并不能掩盖其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根据相关数据测算了Bloomberg公布的2015年创新型国家前十位国家的技术依存度,结果显示,2011—2013年这十个国家的平均技术依存度仅为3.49%,虽然也有个别国家在某些年份出现大幅增加的异常波动,但是绝大部分国家的技术依存度总体上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例如,公认的自主创新强国以色列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技术依存度分别为0.33%、0.30%、0.25%。

表4.6 2011—2015年全国及主要省市的技术依存度

表4.7 Bloomberg 2015年创新型国家前十位国家的技术依存度

(续表) RMeWTHwErbcPCWtbi/TKOn1Mii0utcq7+ImbB1oR1y9vqqnItXA1pYWIyeEa3F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