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运河沿线城镇密布、市场发达,城市、园区、特色小镇等发展载体类型多元,有条件通过引进新要素、对接新市场、发展新业态等途径,培育与大运河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新增长点,成为江苏未来新的增长源泉。结合江苏大运河的特色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与发展潜力,建议以锻造新动能为核心引擎,着力培育以下三类大运河增长点。
大运河从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是满足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性创造。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考量大运河经济,仍需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特别是及时响应新的消费升级趋势,在新产业新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发展策应消费升级需求的运河经济新型供给,形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不断成长壮大的新增长点。
在历史上,大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和经济大动脉,在沿线一些地区如扬州、淮安、苏州、无锡等形成了商贸集聚的发达市场业态,进而发展出超越当时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并衍生出工艺、演艺、文学、美食、建筑等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崛起,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可充分对接蓬勃兴起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形成新增长空间。一是突出“健康”导向,依托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发展满足人的健康需求的生态、低碳、有机、养生类产品;二是突出“文化”导向,依托大运河沿线深厚文化底蕴,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设计、时尚、趣味类产品;三是突出“体验”导向,依托大运河沿线尤其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特色彰显的重点区域,发展满足人的身心需求的休闲体验、人文体验、生态体验等休闲类、沉浸式产品;四是突出“科技”导向,依托大运河沿线重点城市、重点城镇、重点园区、双创空间等载体,集聚创新创意要素,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业态、新产品,在重点开发区域形成一批融会古今、引领未来的创新走廊、创新集聚区和创新核。
一是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网络消费,推动运河文化、生态、运输、商贸等功能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深度融合,使网络经济为大运河基因赋能,形成引领消费需求的数字运河经济的全新供给。二是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艺术消费,把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创造、艺术交流、艺术展览、艺术品贸易等功能嵌入大运河沿线的空间载体当中,将运河基因渗入艺术产品全生命周期当中,打造一批具有运河特质的艺术产品、艺术空间和艺术样式。三是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文化消费,依托大运河独特的文化基底、丰富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和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文化旅游休闲业,积极发展数字影音娱乐业、新兴网络传媒业等新型文化业态,整合大运河文化消费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消费品牌。四是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智慧消费,加强智慧技术应用,沿大运河建设一批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景区、智能工厂等智慧平台,形成对接引领智慧消费的智慧产品供给体系。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大运河江苏段是生态基底优良的生态带、风景带,是涵养新经济的天然载体。面对新形势,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新产业,要多做“无中生有”的新文章,特别是敏锐捕捉未来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未来产业起势阶段窗口期机遇,强化新技术、新经济、众创基因的选择、导入、培育,促进新要素、新经济、新空间的跨界融合,涵育经济新动能,塑造未来产业新优势。大运河虽然诞生于前工业社会,但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形成了文化交融、商贸流通、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现实品格,在大运河沿线形成了适宜新经济成长的良好环境。因此,以培育新经济为引擎,发展运河新产业、新业态,是拓展大运河产业谱系,培育大运河新增长点的时代选择。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重要推动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和传统产业转型增长的“新蓝海”。大运河沿线地区发展数字经济,要走特色化发展模式:一是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空间构筑高宽带、全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结合临港产业等重点产业载体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信息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支撑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型数字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新业态发展;四是推进运河沿线农业“触网”,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发展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
创意经济是基于智慧性创造,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相互交融与作用所形成的综合经济形态,通常包括时尚设计、工艺创造、交互软件、表演艺术等类别。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运河江苏段各段的发展基础、特色禀赋不同,但也有着共性特征,具有发展创意经济的优势。一是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原创IP经济,推动技术上有创新性和独占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研究,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品。二是大力推动创意设计,聚焦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出版设计、新媒体设计、数字设计等产业,打造一批文创产业高地。三是大力发展创意体验,促进创意生活产业发展,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萃取大运河文化特质和创新载体,加快发展文化体验、文博旅游,开展具有江苏大运河特色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大运河沿线农业本底,促进田园文创、农耕体验等创意农业发展。
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连接、配置最优供需资源的信息经济新形态。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区域共享的大动脉,发展共享经济有着天然的自然基础。一是结合重点区域开发建设,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共享经济,精准把握分众化需求,垂直细分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领域,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努力建设共享经济发展的策源地。三是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制度障碍,重点推动政府闲置资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绿色经济是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大运河沿线发展绿色经济,一是深入持久地推进全域增绿,夯实大运河沿线绿色本底,为新兴产业赋能,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生态化改造。三是推动绿色生活,大力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建设绿色消费体系,在大运河沿线开发建设中加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利用,营造宜居宜游环境,提升对企业、人才、游客的凝聚力。
当前,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可立足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交叉渗透,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未来产业基因,重点围绕智能、健康、环境这三个在产业融合上最具优势、最具需求、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拓展支撑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大运河江苏段在不同区段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成为当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具有唯一性的空间单元,其本身既是具有稀缺性的优秀资源,也可成为容纳新要素、新产业、新技术的新增长空间,形成具有开拓性、引领性的创新场域。
充分发挥公共平台的战略性、引领性和正外部性作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完善集聚高级要素、涵养新增长点的各类公共平台。一是彰显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品牌价值,发挥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址等国际化平台的战略价值,不断增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级要素的能力。二是从国家战略和大运河全段的角度审视大运河江苏段的价值、定位与未来成长,用好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所在,以及与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有直接联系的重要优势,积极搭建国家级平台,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增强国家平台对培育大运河新增长点的带动力。三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特别是有机融入省“1+3”新功能布局,重构沿运河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形成新的沿运河生产力布局。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新兴产业成长需求,发展形式多样、适宜新兴产业成长的空间载体。一是用现代元素改造传统运河空间,形成高品质增长空间。在对运河传统遗址进行梳理保护的基础上,构建与发展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打造集聚新人才、新要素的人文空间和经济空间,形成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新增长点。例如,无锡在环城运河两岸,以工业遗产长廊为品牌,利用工业遗产建筑打造新空间。其中,在荣氏家族的惠元面粉厂基础上打造“蓉运壹号”文化创意园区,打造集创意办公、时尚体验、文化休闲、风情美食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会集文创类创新、创业、创意要素,通过文化创意元素与现代商业形态的嫁接,提升商业形态附加值,形成新增长空间。二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大尺度空间整体规划,形成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大增长空间。例如,淮安整体性规划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包括清江浦景区、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论坛、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及特色主题板块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和多功能组合的文化旅游度假胜地。三是建设一批运河小镇,借鉴特色小镇运行模式,探索在高度浓缩的空间内形成高级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涌流的新型增长载体。例如,苏州在运河遗产风光带上,打造望亭、浒关、平望、盛泽四个运河小镇,推动运河沿线产业转型升级,振兴丝绸、纺织、茶叶、核雕等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其要义是结合运河小镇特色,聚焦细分市场需求,切入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形成质态优、能量大、专业性强的产业精华区域,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新增长点乃至新增长极。
发挥运河沿线良好自然生态、深厚文化生态的基底作用,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集聚各类高级高端要素,在区域层面打造充满活力的区域生态系统。重点是结合大运河不同区段的特点,在特定空间内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涵养“人无我有”的文化特质,营造处处皆景的宜人环境,构建人与人畅通交流的现代交往空间,形成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新经济发展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课题负责人:
胡国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吕永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沈宏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