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功能从一开始就是开凿大运河的核心功能。大运河几经兴衰流变,其经济价值绵延至今。江苏大运河段自古沟通水系最多、覆盖地域最广、通航里程最长、漕盐运量最大、流经城市最多、沿线城镇最繁华,始终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其经济地位在全国大运河沿线也居于核心地位。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大运河经济仍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可以发挥带动沿线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功能。
从古到今,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运输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黄金水道”。与其他省份部分河道淤塞、停用等情况不同,大运河江苏段保存基本完好,加之近年来航道条件不断改善,当前江苏大运河仍具有很强的航运价值。运河苏州段,堪称大运河沿线最繁忙的河段,2016年断面通过量为43.4万艘、2.2亿吨,显示出大运河江苏段巨大的航运价值。新形势下,江苏进一步放大大运河航运价值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江苏段航道标准,推进以江海联运、海河联运为特征的水水中转系统,加强大运河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协作,构筑通江达海、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物流走廊,发挥运河运输效应,带动沿海腹地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航运”,在航道整治中引入生态理念,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沿线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徐州港、宿迁港等大运河沿线港口能级,打造现代航运高地。
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不断提高大运河航运服务效能,使大运河江苏段成为通畅高效的航运线。重点在运量大、航程长的苏北运河采取智能调度系统,挖掘运河潜在运力;推进“一票通”+“零间隔”联控模式,推动10个梯级首闸登记后无缝过闸;发展“船讯通”,打通闸船信息对称“最后一公里”;加强“互联网+”物流信息航务管理服务,推动传统“船流”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
发展大运河临港产业必须超越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路径,走生态、节能、高效、现代之路,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结合港口物流园、临港产业园等重点载体建设,推动临港产业改造升级和集聚开发,打造一批绿色低碳、高质效的临港产业集群,成为大运河沿线高能级、高质态、环境友好的重要增长极。
大运河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也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要载体。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以及园林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水利航运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长廊,是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独特优势。在新形势下,江苏发展大运河文化经济要融入时代元素,拓展大运河文化经济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大运河文化经济的体量与价值。
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保护好世界遗产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做好大运河相关遗产的田野调查、考古、学术研究与认定工作,确保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得到全面把握、有效保护、科学揭示、合理利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实基础。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引领带动运河沿线的建设行动,尤其是要选择典型性、示范性运河文化建设项目或运河河段作为全省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段。
结合大运河江苏段标志性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景区和品牌。例如,支持淮安建设中国漕运城,全景式展示漕船、漕粮、漕盐、漕关、漕商、漕御等漕运文化,打造集文化体验、娱乐演艺、民俗购物、养生休闲、主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文旅商体验消费综合体;支持镇江依托新河街,打造“运河第一街”,主要呈现宋代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再现京口文化、运河文化;支持无锡打造的“蓉湖溯源”“北塘米市”等八大文化主题景区,重塑老城区历史空间架构,注入更多吴文化内涵。
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娱乐休闲、健身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发挥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众多的优势,鼓励差异化错位发展,建设一批创意村镇、创意街区、创意城市以及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旅游业、生态业、文创业、演出业、动漫业、文博业、体育业、影视业等为业态载体,以运河城市历史街区、特色运河城镇、运河美丽乡村、水利风景区、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地、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产业园、沿运河重点文物景观等为依托,加强运河特色文化产品及品牌建设和推广,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
大运河沿线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是对大运河旅游功能的国际认可。在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大运河江苏段的旅游价值进一步凸显,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完善《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结合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及江苏建设旅游强省的最新部署,对大运河江苏段旅游战略进行整体设计,既有机融入全国大运河旅游格局,同时塑造体现江苏元素的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以运河城市、乡镇为中心,突出吴越、淮扬、楚汉、江海文化旅游区段,加强整体设计、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不断彰显大运河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品牌价值。
结合大运河江苏段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质,重点开发具有时代价值的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以惠山、虎丘、金山、焦山为代表的大运河沿线地理景观类旅游产品;二是开发以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生态湿地为代表的水域风光类旅游产品;三是开发以琼花、一品梅等大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植物为代表的生物景观类旅游产品;四是开发以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瓜州古渡、永泰丝厂旧址、东关古渡、枫桥景区、邵伯闸等为代表的遗迹遗址类旅游产品;五是开发以宝带桥、清名桥、广济桥等运河桥梁及沿线个园、何园园林景观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类旅游产品;六是开发以淮扬菜、惠山泥人、苏绣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类旅游产品;七是开发以各地节庆、名人及昆曲等曲艺为代表的人文活动类旅游产品。同时,针对不同旅游类产品,积极融入旅游新元素,开发旅游新业态。例如,依托运河名城名镇,发展融合民宿、博物馆、遗产经典、精品酒店、文创空间、养生养老、运动休闲、研学旅游等多重旅游业态,丰富运河旅游体验。
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国内中高端消费的旺盛增长态势,不断提升大运河旅游的整体运营水平。一是旅游住宿方面,做深运河旅游体验,依托重点开发板块,积极发展精品民宿、精品酒店、主题酒店、综合度假村等住宿业态,培育并扶持汽车营地、户外露营地、帐篷营地、野奢木屋、度假农庄等新兴住宿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旅游购物方面,建议制定大运河旅游商品发展提升专项规划,引导运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重点整合大运河沿线非遗传承、文创研发,促进工业品、特色产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的融合。三是旅游餐饮方面,进一步打响淮扬美食、苏帮菜等大运河沿线美食资源,积极延伸美食产业链,开发“美食+”旅游项目,将美食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教育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串联整合,增加餐饮附加值。四是旅游景区方面,推进运河沿线重点景点开发,集聚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文化等要素,推动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同时,加大智慧景区、低碳景区、精品景区建设,推动运河沿线景区(点)提档升级。
大运河将从北京到杭州的沿途城镇串联在一起,物资交流使得运河两岸地区工商繁荣,客商云集,物资山积,交易兴盛,形成一个个商品集散地、商贸重镇。千年运河在江苏段孕育了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商业名城,创造了博大厚重的运河商业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河传统商业面临历史性发展契机,经过现代化升级,必将成为带动沿线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深入挖掘梳理千年运河形成的深厚商业文化传统,创造性发展“义”字当先、先义后利,以“信”为本、以信取利等运河商业文化,赋予其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底蕴、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商业街区、商业社区等新型商业载体。积极借鉴国内外运河商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省内运河商业成功典型,形成示范引领。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以中央提出的“最先进理念、最高标准、最好质量”规划建设运河商务区,汇聚金融创新、互联网科技、高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引入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组织,打造高端产业导入、高端要素融合、高端人才集聚的国际商务新中心,引领周边区域形成高端商务集聚带。无锡传统文化商业区南禅寺·清名桥街区在元代已成为朝廷储藏、转运漕粮的基地,在明万历年间形成了丝市和米市,之后又形成了窑业、修造船业、冶铸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新型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河,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标本性节点之一。近年来,该街区进行保护、修复和整体升级改造,探索“商、旅、文”联动发展之路,经过改造升级商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现拥有各类商家超过5000户,年营业额逾50亿元,已成为无锡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江南风情的游览胜地、市民和中外游客的购物宝地。
结合大运河的商业特质,重点发展适应区域市场特点的新型商业业态。一是策应体验式消费需求,营造亲民、便利、开放式购物环境,引进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连锁、便利店等业态,使运河文化基因与新商业因子有机结合,创造新的消费特点,形成新的商业供给。二是依托城镇空间等集聚空间,着力集聚新型商业主体、商业元素,形成高端要素会聚、市场有机生长、富有内生活力的新型商业板块。三是把握商业前沿趋势,着力培育新零售商业业态,打通线上线下壁垒,通过技术、供应链等的革命给合适的消费者带来更适合的商品、更出色的体验。
依托大运河沿线城市、城镇、园区、乡村等空间载体,鼓励培育商务生态圈,为商业商务活动营造良好的小环境。重点打破传统行业价值链的价值争夺,重新定义市场边界,以独特的价值创造和盈利模式,构筑商业生态圈,实现从传统价值竞争,到生态价值创造与共享的飞跃,形成具有运河特色、时代气息的商业商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