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沟通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五大湖泊,沿线水网纵横、湖河密布,平原辽阔、丘陵起伏,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运河城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
江苏航道部门把内河水运建设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充分发挥航道的亲水优势,在美化两岸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打造集航运通道、绿化通道、景观通道、人文通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水运、生态航道。
江苏沿运河区域贯穿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孕育出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形态,也留下了多样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传承文化经典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大运河江苏段文物古迹密布,古遗产建筑众多,遗产体系整体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品质和知名度。盐运和漕运是古代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运河沿线的淮安和洪泽湖地区留下一系列大体量、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运河沿线的许多名城名镇、博物馆、纪念馆都被列入重点保护,为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苏州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丰姿绰约。扬州通过整理、整饬、整修、整合保护古城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人文景观,全景式地展现了汉、唐宋、明清全盛时期的扬州风貌。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
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文本的历史遗存共22处,包括:清口枢纽水工设施、双金闸水工设施、清江大闸水工设施、洪泽湖大堤水工设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管理设施、刘堡减水闸水工设施、盂城驿配套设施、邵伯古堤水工设施、邵伯码头水工设施、瘦西湖湖泊、天宁寺行宫古建筑群、个园古建筑群、汪鲁门宅古建筑群、盐宗庙古建筑群、卢绍绪宅古建筑群、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盘门水工设施、宝带桥水工设施、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吴江古纤道水工设施、龙王庙行宫管理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戏曲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学。运河区域传统音乐有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常州吟诵、高邮民歌等,传统美术包括苏绣、惠山泥人、常州梳篦、扬州剪纸、丰县唐人贡等,戏曲艺术包括江苏柳琴戏、苏州评弹、昆曲、徐州梆子、扬州清曲等,手工技艺包括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宋锦织造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等,民俗文学包括白蛇传、梁祝传说、吴歌等。大运河江苏段有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基本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涉及的各项内容。
与其他运河区域相比,运河江苏段最具运河遗产的多元化特征,遗产点类型齐全,且多位于地上,并保持着壮观的通航景观,孕育了运河“八大奇观”,诸如作为水上长城、悬湖奇观的洪泽湖大堤,作为水上亭榭、园林奇观的蜀岗瘦西湖,作为河上古城、水门奇观的苏州古城、盘门等,串联出一系列的产品,从运河本身到码头、桥梁,流经的古城、古镇,街区、园林,还有无形的古诗词、书法、绘画等,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文化,包括河道工程文化、水运文化、城镇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
近年来,江苏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江苏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融合,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多样化的旅游文化产品,如运河观光游、运河仿古游、运河度假游、宗教文化游、运河风情游及其他旅游产品。运河沿线城市的差异化发展也愈发明显。苏州着力打造运河风光带,常州着力打造全景式运河遗产带,镇江着力打造“运河第一街”,扬州着力打造“世界运河城市之都”,淮安着力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宿迁实施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徐州规划建设运河梦华旅游、中运河风情旅游等景区。
江苏各地文化产品潜力巨大,民间工艺品大师和优秀人才云集,江苏一些高校也开设对口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政府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继承创新。各地工艺产品发展较快,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艺、常州梳篦、扬州玉雕漆器等民间工艺产品丰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不少产品蜚声海内外。
然而,这些文化产品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市场份额小,这种状况与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目标相差甚远。品牌建设意识不到位,品牌推广力度不大,阻碍了江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削弱了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限制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经统计,我省运河沿线8市均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拥有5A级景区13个,占全省的76.5%;4A级景区104个,占全省的71.2%;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26个,占全省的72.2%。运河江苏段旅游资源荟萃了全省的精华。运河沿线已经开发出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常州运河5号、镇江西津渡、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淮安古城、宿迁项王故里、新沂窑湾古镇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旅游集聚区,风格多样,集聚效应明显。各种类型的旅游集聚区,对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运河旅游开发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借鉴。
江苏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品和优秀的文化企业。全省共有200余个文化产业园区,含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同时建成1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沿线8市拥有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影视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科技整合示范基地,以及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产业领域覆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主要文化产业优势门类。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南强北弱,呈现由南向北渐次下降的梯度特征。
分区域看,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园数量多、等级高,文化产业规模大、贡献高。苏南地区立足人才、技术、资本优势,集聚和培育了一批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创意融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其中苏州重点推动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发展。苏州(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为江苏首个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是太仓市政府确立的首个创意产业项目,园区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以国内外知名品牌及企业为主体,对接上海、服务江苏制造。无锡重点扶持工业设计。常州侧重发展动漫游戏设计。常州中航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创造了三大文化创意领域经典案例。镇江通过承接南京出版业的部分转移,在数字出版上竞争力较强。苏州创博会、常州动漫周、无锡文博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会展平台。
苏北地区长久以来在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等方面形成了区域特色,与此相伴的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及其关联行业得到优先发展。其中,扬州凭借其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乐器和工艺品的生产,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实现了文化创意企业与金融业开展文化金融创新。淮安的文化旅游和工艺设计较为突出。但由于发展阶段的落后性、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和文化设施的短缺性,苏北文化投入能力差,外在发展动力不足。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运河区域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聚焦于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历史经典等江苏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小镇,或聚力打造旅游资源独特、风情韵味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风情小镇。在江苏首批公布的25个特色小镇中,属于运河区域的有16个,占全省的64%,主要包括苏州的东沙湖基金小镇、无锡的鸿山物联网小镇、常州的石墨烯小镇、镇江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扬州的头桥医械小镇、淮安的盱眙龙虾小镇、宿迁的电商筑梦小镇、徐州的沙集电商小镇等。
此外,以窑湾镇、皂河镇、河下镇、码头镇、界首镇、邵伯镇、瓜洲镇、溱潼镇、世业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古镇,不仅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部分还保留着较为完善的功能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突出,是运河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实施全域旅游的重要平台。
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高的区段,是国家水运主通道和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常年有13个省、市的船舶运输航行,担负着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重地大宗物资及时中转集散及北煤南运战略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苏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生产资料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截至2016年底,江苏共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366公里,约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占长三角地区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航道密度为24.2公里/百平方公里,两项指标均居全国之首。2016年江苏省完成水路货运量5.3亿吨、货物周转量1590亿吨公里,分别约占全省社会运输总量的1/4和2/3。
京杭运河江苏段航道等级的提升,有效改善了沿运河区域的交通运输条件,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货物运输的需求,对连接8市城镇及生产力布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据测算,江苏段大运河的运输功能相当于6条沪宁高速公路的运量。2017年上半年,苏北运河货物运量1.51亿吨,一条河完成的货运量,就占全省各种方式运输总量的13.9%(据统计,全省货物运量10.83亿吨),占全省水路货运量的2/5(全省水路货运量3.8亿吨),是全省铁路货运量的5.6倍(铁路货运量2698.7万吨),占全省公路货运量的1/4(公路货运量6亿吨)。
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干线是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轴。内河航道不仅承担起江苏外贸经济大进大出的重担,还成为支撑流域产业布局、促进流域产业带形成的战略性资源,成为推进江苏省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干线航道在支撑江苏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流域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经济要素、产业和劳动力受到运河航运干线的吸引,向运河江苏段航运轴线积聚,沿着航道流动扩散,形成了以江苏运河干线航道为依托,融合了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即沿运河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