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东接海上丝绸之路,西连陆上丝绸之路。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而且是自隋唐以来中国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的重要通道,还是军事调动、政务服务、商贸物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文脉之一。运河沿线的35个城市不仅组成了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也通过吸纳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六种文化的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的中华文化涵养带。受黄河迁徙影响,黄河以北的运河已不具备航运功能,而黄河南段济宁至杭州的1000多公里河道一直延续着航运功能。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全长数千公里的大运河,遗产要素极其丰富,涉及沿线8个省市25座地级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被列入遗产河道总长1011公里。密布于运河岸边的闸坝、码头、桥梁渡口、宗教建筑、园林、钞关等都是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690公里,占大运河总长度的1/3,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拥有全省60%的人口、66.3%的经济总量。根据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以与运河直接相连的乡(镇、街道)作为核心区,与运河直接相连的区(县级市、县)作为联动区,与运河非直接相连的其他区域作为辐射区进行划分,核心区涉及124个乡镇,常住人口和面积分别为1175.77万人、8267.49平方公里,分别占整个区域的23.79%、14.19%,联动区涉及286个乡镇,常住人口和面积分别为1462.16万人、453.2平方公里,分别占29.59%、0.78%,辐射区为2303.87万人、49521.81平方公里,分别占46.62%、85.03%。
大运河江苏段是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之一,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运河和苏北运河。苏南运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苏北运河则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2018年1—4月货运量已接近1.2亿吨,其中煤炭运量达到7300万吨。据统计,水运在江苏省货运周转量中已经占到一半,在货运总量中占1/4。
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
运河沿线地区已经集群发展了一批出口产业集聚区,较为成熟的有以徐州邳州为中心的出口大蒜、以扬州宝应为中心的出口荷藕、以淮安盱眙为中心的出口宠物食品等产业集聚区;正在培育的有以徐州丰县为中心的出口果品、以宿迁为中心的出口禽肉制品、以苏州太湖与宿迁泗洪为中心的出口大闸蟹、以苏州吴中与常州溧阳为中心的出口休闲食品、以无锡锡山为中心的出口可可咖啡制品等产业集聚区。
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融合嫁接传统行业、传统应用与服务的过程中,催生出大批新兴业态,也拉近了城乡时空差距。睢宁县沙集镇、宿迁市耿车镇、沭阳县颜集镇等一批镇村,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加工品,全国闻名。无锡“买卖宝”是我国农村电商市场份额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年销售额近20亿元,连续6年保持300%的高速增长。
长期以来,江苏运河沿线因为水运功能形成了大量的港口和码头,也吸引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大运河沿线的苏南四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制造业主要产业集聚地,在制造业各行业区位商统计中排名前列,产业发展的极化作用较为显著,形成了电子通信、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中高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8488个,其中31%左右在苏州和无锡。2014年两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3.82%、10.67%。
面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内容的“新经济”已成为运河城市的共同选择。在新兴产业方面,形成了无锡物联网、苏州纳米、常州智能制造、徐州高端装备、扬州新光源、镇江通用航空等区域标志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以物联为例,全省初步形成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其他各市为关联区的“一体两翼多基地”的物联网产业布局。这些富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正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将运河资源和自身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运河开发模式和旅游产品。如:扬州邵伯镇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打造大运河遗产风光带,小镇旅游服务中心、渌洋湖湿地生态景观核心以及邵伯古镇区、文旅新镇区、滨湖度假区、湿地公园区等“一带、两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淮安突出文化长廊,通过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系统呈现一个带状的历史文化长卷,并以漕运文化为主线,以漕船盛景、漕御盛世、千秋漕粮等六大景观项目为抓手,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漕运城。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生活文化和中国民族工商业文化为魂,清名桥为龙头,弄堂为体,运河为脉,建设成集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宿迁突出生态文化,建立了中运河水利风景区、古黄河水利风景区、泗水河水利风景区、骆马湖风景区、洪泽湖风景区等。宿豫区投资1.2亿元建造宿迁水利遗址公园,以井头泵站为载体,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全面展示了宿迁运河以及水利的前世今生。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旅游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随着运河旅游的兴旺,苏南沿线城市发展迅猛,而苏北发展缓慢,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休闲度假的需求,旅游开发也缺少引爆市场的重大项目。苏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苏南自古因河而生、以水兴城,人文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兴盛,但由于诸多因素及历史局限,沿岸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不尽人意,存在重防汛、轻人文,重外围、轻城区,重新建、轻修复的倾向。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基本集中在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几个南方城市中。有关数据显示,江苏现有300多家动漫企业,80%以上入住苏锡常及南京的四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诸多的获奖作品也多为苏南地区的企业出品。从文化产业园数量来看,苏州最多,拥有33家,占全省的24.1%,其余7个运河沿线城市中,无锡9家、常州10家、镇江6家、扬州13家、徐州10家、淮安4家、宿迁1家。
苏北的宿迁、淮安、徐州等地市无论营业总收入还是从业人员数均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近几年苏北也陆续有动漫产业基地建成,但总体上看,苏南地区企业集中,品牌较多,行业发展较快;苏中、苏北地区企业数量少,精品作品少,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聚集力弱,致使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产业集群分布来看,无锡通过修缮、改造和利用,形成了北仓门、梁溪河口、双河尖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区、文化展示区、艺术活动区和新型生活区以及工业旅游区,构建了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常州将中华恐龙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软件园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定位于长三角地区一流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软件、动漫、网络游戏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此外苏州“中国光华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华莱坞影视产业园、盛大公司第三代城市主题文化乐园、扬州“智谷”、淮安清河文化产业园、丹阳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昆山(周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新建园区正在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整体来看,创意文化产业整体的联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各地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独立,区域联动发展薄弱,产业融合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此外,江苏创意文化集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偏重物理性和空间性集聚,创意文化资源集聚发展较为欠缺,缺乏相关对策,实践不够系统,未能形成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