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白茆山歌是江苏省常熟市白茆塘流域流传的民间歌曲,属于吴歌一脉,源远流长。白茆山歌与吴江芦墟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一起作为吴歌的组成部分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从事白茆山歌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工作是一种机缘巧合。其时,我们刚到常熟理工学院就职,不知道该从事哪一类地方特色音乐的研究。迷茫之际,同事徐菁菁(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建议我们做白茆山歌的调查,并热情介绍古里镇文化站王宇站长与我们相识。音乐系林友主任借此为我们做了推荐。因此,我们便决定进行白茆山歌传承人口述史的调查与研究。

对白茆山歌传承人来说,我们的介入完全符合局外人的身份特点。我们初来乍到,事先不认识任何一位白茆山歌传承人,在传承人眼里我们是十足的陌生人。另外,我们除了对白茆山歌的文献资料做了几个月时间的精读以外,对文献之外白茆山歌的现实状况一无所知。或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使我们能够关注到一些局内人习以为常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访谈过程中反而更加激发出对白茆山歌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探讨的兴趣。

古里镇文化站唐大维、姚菲承担了白茆山歌传承人口述史访谈的联系工作,唐大维、徐锦豪在田野调查初期担任对传承人陆瑞英、吕杏英访谈的翻译工作。这是一次没有经过“预谋”的田野访谈,很多传承人来接受访谈的时候以为是录歌曲,来了以后才知道唱歌不是主要任务,而是针对个人与山歌的历史展开谈话。这种没有预谋的谈话中信息材料相对真实,同时很多传承人久经沙场,视摄像机于无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摄像机的对访谈干扰,以致有些传承人在激动之处,忘记笔者对常熟话的陌生程度,而以常熟话来叙说,还有传承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粗口带入谈话中,这些我们都没有阻止和表露出听不懂的表情,因为这些时候的谈话是真情流露,当时在场的听不懂完全可以由事后的询问来解决。

当然访谈工作也有很多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白茆山歌有着辉煌的历史,伴随白茆山歌成长的传承人同样有着辉煌的生命历程。给我们冲击最大的是,白茆山歌历史上的大事太多太多,歌手们参加的比赛和演出太多太多,这样就出现了传承人对一些曾经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了记忆,或者是将这一件事情与那一件事情相混淆。另外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事,正是由于白茆山歌的大事太多,比赛太多,传承人们几乎不太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只是对事件的过程留下了模糊的记忆。因此,具体时间的考证就需要调查者做文献工作,并求助于文化站历年的工作总结和档案资料。

每一位传承人都是友善的,都在尽可能的善待我每一个问题。第一轮访谈,每一位传承人的访谈时间都在两个小时左右。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并没有表露出来丝毫的倦怠,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与我进行交谈。如果不是对白茆山歌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很难做到这样的。

对白茆山歌传承人的访谈工作不能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而告一段落,这本书的出版只是对白茆山歌传承人访谈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们期待下一个阶段的访谈工作有序进行,且有成效。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1. 口述史的原始材料就有口语的特点,有话语重复、思维跳跃、词句不连贯等现象。为了阅读的需要,书中以添加括号、括号中增加提示性词句的方式加强逻辑性和连贯性。

2. 书中以首次访谈时间作为访谈的标志性时间,但是,访谈文本的形成不是一次访谈所能解决的,其后还经历了若干次访谈对首次访谈材料进行查漏补缺,以求尽可能完善些。

3. 凡涉及被访谈人谈话中涉及自身隐私或他人隐私的内容,经与被访谈人商议,予以删除或有控制地保留部分内容。

4. 本书在出版前已经获得所有访谈人签字并同意出版其谈话内容。 ssruuPdjbEyyFxV2LgBg6zb3T/Cq0GF7cMgaAv8d0EL3XoQSDsAtTdTDvNDYV8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