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4 威尔逊定理

p 为素数,则 p 整除( p -1)!+1。

威尔逊曾是剑桥大学的一名高才生,后来当了律师和法官,但他在数论中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阐述了一个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对任意素数 p ,均有 p 整除( p -1)!+1;而且如果( q -1)!+1能被 q 整除,则 q 必然也是素数。这是数论中最为基本且重要的定理之一,其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正整数为素数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而在理论上就完全解决了有关素数的判别问题。然而,威尔逊未能证明自己的这个定理,他只是猜想其正确性,而且就此事专门写信请教当时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华林。有趣的是,华林本人也没能够证明威尔逊定理,他只是在自己1770年出版的《代数沉思录》中公布了这条定理。随后,在1773年,法国大数学家拉格朗日才首次给出了威尔逊定理的严格证明。

威尔逊并不是一个数学家,他对数学的贡献也仅限于此,但能以这样一个基本定理而流芳百世,确实令人羡慕和惊奇。实际上,威尔逊并不是第一个作出这一猜想的人,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682年就已经发现了它。据说威尔逊还认为他的这个优美定理永远不会被证明,因为人类没有好的符号来处理素数。后来,当伟大数学家高斯听说了威尔逊的观点后,仅仅用了五分钟,就证明了威尔逊定理!为此,高斯批评威尔逊说:“他需要的是概念,而不是符号。”

下面使用同余的概念给出威尔逊定理的证明,读者将看到它是多么的简洁明快。

p =2时显然有( p -1)!+1=2,表明 p =2时威尔逊定理成立。以下假设 p 为奇素数。证明的思想是把 p -3个数2,3,…, p -2两两配对,使得每一对数的乘积除以 p 余1(即模 p 余1)。为此,注意到 a p 互素,故存在整数 m n 使得 am + pn =1,即 am 除以 p 的余数为1。换句话说,同余方程

ax ≡1(mod p

a p 互素的条件下总有解。如果该方程有两个解 x y 满足0≤ x y < p ,则 a x - y )≡0(mod p ),亦即 p 整除 a x - y )。同样由于 a p 互素的缘故,可知 p 整除 x - y ,只有 x = y 。这说明上述同余方程具有唯一的满足0≤ x < p 的解,把这个解记为 a' 。这时 aa' ≡1(mod p ),互换 a a' 的位置,根据对称性即知不仅 a 唯一地决定了 a' ,而且反过来 a' 也唯一地决定了 a ,即它们相互唯一确定。假如 a = a' ,则 a 2 ≡1(mod p ),即 p 整除 a 2 -1=( a -1)( a +1),从而 p 整除 a -1或者 a +1,只有 a =1或 p -1时成立。所以,当限制 a 的取值范围是2≤ a p -2,则每个这样的 a 对应的 a' a 不相等,由此根据对称性又迫使 a' 的取值范围也只能是2≤ a' p -2。这样,当 a 遍历2,3,…, p -2时,把 a a' 配成一对,从而把2,3,…, p -2这 p -3个数两两分组,使得每一组数的乘积恰好除 p 余1,因而

2·3·…·( p -2)≡1(mod p )。

由此得出

p -1)!=1·2·3·…·( p -2)( p -1)≡1·1·( p -1)≡-1(mod p ),

这等价于说 p 整除( p -1)!+1。

反过来,如果正整数 q 能整除( q -1)!+1,将证明 q 必然也是素数。事实上,从该整除关系不难看出 q 与( q -1)!没有大于1的公因子,从而 q 与比它小的每个正整数都互素,由此推出 q 本身没有除了1和 q 的因子,这相当于说 q 为素数。至此就完成了威尔逊定理的全部证明。

虽然威尔逊定理从理论上给出了判别素数的条件,但却难以实际应用,因为当 n 较大时,阶乘( n -1)!更是大得惊人。如何有效地判别一个数是否为素数,至今仍然是数论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ICctwmFwBnbuEl1MzioZpuQz7b9dkwnk+A+Eef2zGpJQCfn6nTqfW9EH2OFfoc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