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起昆仑,百川入东海。
东海仙山也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另一主脉。东海,本有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列子·汤问》
自唐宋以来,历代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了大量关于东海仙山主题的画作。寄托了古人向往海外仙界,追求长生不老的意愿。
传言明代道士冷谦曾作《寿山福海图》。此图画蓬莱、瀛洲、方壶(也称方丈)三座海中仙山,沧波浩渺,三山分列,山海貌简,概取其神。
明代的文嘉和文伯仁这对表兄弟分别画过一幅《瀛洲仙侣图》和《方壶图》。想不出仙山是什么样,索性就把仙境和人间融合起来,描绘成为人间仙境。
清代袁耀的《蓬莱仙境图》则是发挥了极致想象力,不厌其详地描绘了一座自己心目中的海外仙山。林木葱茂,山海壮丽,琼楼玉宇,仙气十足。一众仙人徜徉其间,逍遥自在。
〔明〕《瀛洲仙侣图》文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方壶图》(局部)文伯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蓬莱仙境图》袁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方面穷极想象,不厌其烦地描绘传说中的仙山仙境,另一方面又以仙山仙境的名称命名人间馆舍,企图把仙境再搬到人间。
明代文伯仁的《圆峤书屋图》轴,先是凭空虚绘了一座海上仙山圆峤,而真正的主角应该是画面底部的书屋别院,名曰“圆峤书屋”,取其仙逸之气。高士携琴访友,童子开门迎客,主人虚位以待。此画就是为这间书屋量身定做,正是为了一间书屋,配了一座仙山。
〔明〕 《圆峤书屋图》轴 文伯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画家的《蓬瀛仙馆图》,描绘了一处豪华而优雅的山水庭院,并借用蓬莱、瀛洲两处仙山的名字命名。乾隆还题诗一首:“参差仙馆类蓬瀛,临水依山风物清。可望不可即之处,画家别有寄深情。”
再美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精雅陈设,终归是人间凡工俗物。真正的仙逸之境不在于此,而在于山水之间灵秀之地。
〔南宋〕《蓬瀛仙馆图》 佚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画家的《瑶池仙会图》,图绘西王母于瑶池举行蟠桃会,遣白鹿邀请众仙而来的情景。如史所传,画中西王母居所为一处仙山洞府。《庄子·大宗师》说:“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这里说的“少广”应该就是一处洞府。
〔南宋〕 《瑶池仙会图》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赵大亨的《蓬莱仙会图》中,群仙乘骑而来,纷纷聚向一处洞府。贵为东海仙山的蓬莱仙境,不靠亭台楼阁显尊贵,终归玄幽岩洞隐神奇。
〔南宋〕 《蓬莱仙会图》 赵大亨(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