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名作《千里江山图》中,一个疑似道观的庭院里,建有一个独特的卵形草庐。
〔北宋〕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座茅草搭成的特殊建筑与周围常规房屋的样式完全不同。它四周封闭,只开一门供人出入。中心对称的建筑结构营造出了一个藏风聚气、聚合能量的场所,很适合道者闭关修行。
这种神秘的修道草庐时时隐现于表现求仙问道、归隐山林的古代山水画中。
普通的仙道信众往往将草庐修建在常规居所附近,在修身求道的同时也方便日常起居生活。
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还为草庐配上了遮风挡雨的凉棚。
〔南宋〕 《江山秋色图》(局部) 赵伯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曹知白的《贞松白雪轩图》中,庭院中的草庐里供奉了一尊道像。
明代文伯仁的《南溪草堂图》中,草庐里的桌案、书卷和席垫依稀可见。
〔元〕 《贞松白雪轩图》(局部) 曹知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南溪草堂图》(局部) 文伯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幅南宋的《青山白云图》中,出现了席编加强版的草庐。
画中草庐带有讲究的攒尖顶,上部用茅草覆盖,下部由薪条编制而成。小屋做工精细,造型雅致,内置床榻,挂设帷帐。这显然是深山老林里修道和起居一体化的草庐,难怪要修建得如此结实。旁边一名资深隐士席地而坐,荷杖远眺,应该是真正与世隔绝的专业修道者。
〔南宋〕《青山白云图》(局部) 佚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卵形是孕育生命的形象,这种修行草庐在宋以前很早就出现了,一经定型就千古不变,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
在清代画家高岑的《江行图》中,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里面挂有帷帐的卵形草庐。周边竹林掩映,古树参天,它与常规居所虽是一溪相隔,小桥相连,但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若想实现与天地的深入沟通,只是把自己关进草庐里冥思苦想是不够的,专业求道修仙的道士还需要有配套的户外设施。
〔清〕《江行图》(局部) 高岑 收藏地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