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柒 桃花源记

古人认为,洞天福地往往都隐含着神奇的仙灵之气。特别是洞天,有时候会特指常人不能轻易进入的彼世玄幻空间,比如桃花源。

桃花源的故事,源自东晋隐逸名士陶渊明的一篇著名的《桃花源记》。他在其间描绘了一处非常神奇而典型的世外桃源、洞天福地。

《桃花源记》虽有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之意,但更重要的价值是它想象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天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田园。文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平行空间,通过一条时空隧道偶然开启了与外界的联系,引武陵渔人进入。

〔明〕 《桃源问津图》(局部) 文徵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陶渊明《桃花源记》

〔明〕 《桃源问津图》 (局部) 文徵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地不仅与外界空间不同维,时间也不同频。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

桃花源在古代就是仙境的象征。而由山洞相通、外狭内广的地貌就是洞天福地的标准模型了。这座桃花源实际上是存在于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家园,外人怎么能找得到呢?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处洞天福地、世外桃源。陶文一出,“桃花源”成了众多高人隐士、文人逸士心中共同的理想家园,也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一个传统画题,有许多与“桃花源”有关的画作存世。

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达理想,寄托情怀,却未曾料到,他自己的生平故事、归隐经历和高逸情趣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其反复吟诵,用丹青妙手不断描摹。正是:“五柳门前柳长青,我醉欲眠君且行。东篱之下有菊香,南山草庐素心长。”

〔元〕 《扶醉图》 钱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 《柳阴高士图》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柳阴高士图》 王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陶渊明赏菊图》 杜堇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我们再回到桃花源上来。真正把桃花源上升到哲学高度来审视的是明代画家仇英。在他的名作《桃源仙境图》中,借用桃花源之名,打造了一个理想概念下的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已经踪迹难觅,但是桃花源洞天福地的模式被大大强化了。画中的主人公也换成了白衣仙人。

画中可见,一桥之隔似仙凡两界。自远处的高耸入天的山峰以降,共有五条连接天地的脉线。分别是,最表层蜿蜒曲折的山脊,穿插在山腰的小路,流淌山间的溪流,弥漫山谷的云雾,还有暗通天际的洞脉。以危崖上沟通天地的方亭为支撑,这些脉线全都围绕着一条轴线布局,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以洞脉最为神秘幽玄。洞内泉水奔涌,洞顶垂悬着生化灵泉的钟乳,几位主人公就围坐在山洞口抚琴雅叙。

此图借助桃花源的概念,对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可视化表达。生命为天生地育之精灵,钟乳洞是生化之府,桃花源也是生命之源。

〔明〕 《桃源仙境图》(局部) 仇英 天津博物馆藏 AhH5R19ummxXukJfSrl8Ftar+iUeQp/5GB7ZWBRv3SNbo1/vd6vjbyWK0ORV59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