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古人认为驴子不如骏马潇洒挺拔、英武强壮,所以常称之为蹇驴,就是指驴子走起来跛足、驽钝、羸弱的样子。
可是驴子又是古代文人出行的基本交通工具,如何不失优雅又潇洒地骑驴而行呢?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古代文人和画家们互相借鉴,共同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一要选好服装。衣品高的文士往往会选择搭配一件红色的衣袍骑驴出行,这样别人从远处一看就觉得此人不一般,如同一团红色的火焰在跃动。
〔北宋〕《关山积雪图》局部 燕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再配上一顶黑色的圆顶风帽就更显得潇洒雅致、周正得体了。
〔南宋〕《灞桥风雪图》局部 吴俊臣(传) 弗利尔美术馆藏
要是风帽有一点破损,则会自带一种风尘仆仆、低调亲民的气质。
〔明〕《行旅图》局部 佚名 弗利尔美术馆藏
有一种披肩的御寒巾帽(帽兜)也很经典。戴上它骑驴而行,美观实用,文气十足。
〔明〕《踏雪访友图》局部 孙枝 苏州博物馆藏
如果将风帽与披肩巾帽组合起来搭配,那么内敛坚韧、高深莫测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明〕《雪山旅行图》局部 戴进 大连旅顺博物馆藏
第二注重仪态。骑驴出行除了注意以上穿搭要点,剩下的就要看姿态把握和表情控制了。集大成者便是这位先生。红袍宽大松垮,风帽板正稳重,姿态弯腰弓背,表情则冷峻坚毅。这种形象才是骑驴的典范。
在寒冷的天气里骑驴而行,笨拙而倔强,忧郁而坚定,痛苦而执着。这种看上去驴丑人弱的组合驽钝而守拙,最终却“负负得正”,让内在的气质和外表的形象达成新的和谐,生成一种有别于高头大马、英姿飒爽的文人行旅风采,彰显了生命的隐痛和执着。
〔明〕《踏雪寻梅图》局部 佚名 弗利尔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