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陆 待渡缓急

元代时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汉族文人处境艰难,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易代的悲愤激荡在每一位知识分子心中。

一部分文人深知一切已成事实,无可改变,但又不愿消极混世,荒度一生。例如赵孟 ,他选择接受现实,与统治者合作,再度入仕为官。他们这样做即便有失操守,为后人所不齿,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延续了文化的传承。

同样作为前朝遗民,钱选选择了销声匿迹,逃离现实,归隐山林,坚持信仰和原则,生活在自己清高孤傲的世界中。

钱选的《烟江待渡图》,开卷右侧一位白衣行者好像被挤到了狭窄的岸边。他儒生样貌,携杖而立,一身白衣象征着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既没有行李,也没带随从,孤独地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他要卸下一切包袱,与此岸的世界彻底诀别,表现出待渡的强烈主观愿望。

越过画面中段大片留白的江面,可见一只小舟缓缓驶来。小舟与待渡者的距离如此遥远,注定这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但是希望仍在。小舟后面宽阔的对岸上,绿树掩映着一间草庐居所,这可能就是那位白衣人的归宿。

〔元〕《烟江待渡图》 钱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钱选还创作过一幅《秋江待渡图》,与《烟江待渡图》类似,也是一江两岸的构图。不同的是,这次出现在卷首的是彼岸和渡船,待渡之人移到了卷尾。渡船代表希望,首先映入观者的眼帘,显示了更紧迫的“待渡”愿望。

我们从卷尾待渡人的处境也能够看出这种紧迫感。他依然孤独地伫立在难以容身的水岸边,但是身后多了一株高大醒目的红色枫树,代表着滚滚红尘。待渡人的红色衣衫恰似已被红尘浸染,他急切希望尽快摆脱这红尘世界的烦扰,摆渡到清雅宁静、天宽地阔的彼岸世界。

钱选于卷尾题道:“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诗中“久立”二字更是画龙点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画中待渡的缓急之别,也是此意。

钱选选定的彼岸世界可能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纯粹而美好。他的待渡不一定能够成功渡到彼岸。实际上,他的待渡是他选择的不妥协的人生态度,不管现实多么残酷,心中的彼岸世界都是不可磨灭的。

现实中,钱选的人生道路也确实如此。他一直隐匿山林,独立江头,守护着自己脚下的渡口,等待着自己心中的渡船,直到生命的尽头。

宋元之后,“待渡”的题材继续流传,千年不息。

中国历朝历代的画家们身在此岸,心系彼岸,一直胸怀远大理想,以待渡的精神,孜孜以求,不懈探索。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桃红柳绿,华夏大地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待渡的渡口,他们的目光也从未从理想的彼岸游移。这是中国文人永恒不灭的志气,也是他们坚强不屈的骨气。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待渡的过程,每个人都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其间,每经历一个波峰或者波谷,回望来时路时,蓦然发现自己已经度过了如此不易的一段历程,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一切皆可度过。我已不是原来的我,而我将仍然是我。

〔元〕《秋江待渡图》 钱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uZKjaDMcyLTQQZ9cbgpLozOn2PGnWR+/o8tJW62AvX/f91Ze9E9xCuG54TnJo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