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个人要活明白,大到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总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
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文化初始意识在哪里呢?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自何处呢?历史上我们的民族共心是什么呢?
为民族寻心立命的历程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古圣先贤为之振臂一呼,往来奔走。其中最著名的当算北宋大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不是并列关系,最根本的,也最为艰难的是第一句“为天地立心”,有了“立心”这一基础,才有可能“立命”“继绝学”“开太平”。
天地本无心,要为天地立心,就要先办好两件大事。
一是寻找天道、地道的自然规律,二是建立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共存原则和共生机制。
古人认为天地也是有“心”的,这里的“心”就是自然规律。《周易·复卦·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中国人探索天地之心的历程,亦从此开始。
宋代是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时期。张载继往开来,提出为天地立心。苏轼则从人的角度认为人生一世重在安心,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天、地、人在“家乡”这个概念上就实现了胜利会师,达成了三才一心。如此看来,家事就是国事,就是天下事,值得深究细察。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心的家园是什么景象呢?唐代高僧贯休其实早早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借助他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来体会一下:
其一
柴门寂寂黍饭馨,
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
小儿啼索树上莺。
其二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春雨及时,农人抢墒春忙,柴门清寂。雨后初晴,山村升起炊烟,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庭院中的春花在水雾中朦朦胧胧,山间的溪水声清脆悦耳。一个小孩啼哭着要捕捉树上欢快鸣叫的鸟儿玩耍。
池塘水深,茂密的蒲草散发着香气,野生的鸳鸯、
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一般。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树、柘木多茂盛,它们可以用来养蚕、入药、染色,还能用来制作农具。东邻西舍地界分明,彼此互不相侵。养蚕女子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着衣衫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地挽留我一住再住,笑吟吟地指着西面山坡说:香甜的瓜豆就要成熟了。
天降好雨知时节,地出沃土垄桑田,人劳天地豆瓜鲜。诗中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理想山村农家生活景象。这样的景象令人心安、身安,道出了三才共处、相互依存的生存哲学。
中国古人对和谐家园的辛勤建设也是牢牢地遵循三才共处的基本理念的,奉行着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
非常庆幸,几千年来古人与天地并立同行,建设家园的努力被留存至今的诸多古代绘画作品记录了下来。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包含着古人天人共处的表征符号和思想理念,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审美价值。如何能够探寻和再现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凝聚民族共心,建设生存家园的辉煌历史呢?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益事。
于是,我就想借助古画这种证据化、链条化、形象化、可视化的载体,以古人追寻和构建家园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以小见大地展示中国古人寻心立命、安身建家的伟大奋斗历程。这也算另辟蹊径,为中华文化追根溯源,弘扬民族精神,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从上万幅作品中选出三百余幅,上起伏羲女娲,中续辋川龙眠,下至明清人家,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比较系统地展示、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家园理念和安居工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作品值得今人仔细观览品味,思考借鉴,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以此进入中国古人所构建的无数个美好家园。
杜甫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王冕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墨梅》)
杜牧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刘禹锡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王禹偁说: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
陈子良说: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于塞北春日思归》)
白居易说: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望驿台》)
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文化发展的起点,古人对家园寄予了无限情思,时过千年仍能让今人感受到其间的温暖和美好。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就与宇宙星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其伟大复兴的志向仍在星辰大海,希望读者能从古人的优秀画作中眼有所观,心有所悟,温故而知新。
本人所学非专又不自量力,志大才疏又执着倔强,集成此书不免多有纰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此拙著,抛砖引玉,不求功成,但求心安。
王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