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时候一到秋天,漂泊在外的人就要结束一年的奔波劳碌,带着一年的收获陆续返乡,回家团聚,准备过冬过年,和如今的春运有些相似之处。这是古人行旅、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旅题材的古画中有一类作品就叫“秋涉”,描绘在外打工、行商的旅人在秋天跋山涉水、艰辛返乡的情景。宋人作的《秋溪待渡图》和《寒林待渡图》均属于此类主题的画作。
《秋溪待渡图》所绘图景,岸上有人从左至右而行,江边有人从右至左待渡。秋天的旅途十分忙碌,尽是南来北往返乡回家的人们。
〔北宋〕《秋溪待渡图》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林之间的院落楼阁,紧邻江水岸礁的天然码头。你遥遥归途待渡的起点,可能正是别人千辛万苦归乡的终点。
《寒林待渡图》所绘时节已近晚秋,骑驴的文人归乡心切,估计想来一个行李与驴子水路联运,便与艄公交涉沟通,画面中的双方可能正在讨价还价。旅人不易,少几分路费就多几分家用。
〔南宋〕《寒林待渡图》局部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幅《烟霭秋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科学合理又优雅有序地渡过一条秋水的。
队伍中一位经验最为丰富的成员率先摸索过河。借助他抛出的绳子,第二位出场的大当家也安然过河。他手提衣角的姿态十分优雅,第一个过河的人也不由得手扶帽子表示赞叹。第三位下水的是位壮劳力,他手拄木杖,肩挑行李,沿着前两位趟出的安全路线稳步过河。第四位梳着双发髻的是队伍中的最年幼者,他正蹲在岸边,一边脱鞋,一边抬头观察前面过河的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
断后压阵的应该是队伍中的二号人物。他正在从身后勒紧裤腰带做过河的准备,这种系腰带的姿势又帅又霸气,是古画中的一种审美定式。他走在最后,也是为了确保年幼者和队伍整体的行进安全。
〔南宋〕《烟霭秋涉图》局部 马远(传) 大英博物馆藏
看,这位气势不凡的牧童也用了这种系腰带的姿势。
〔元〕《牧牛图对轴》局部 郭敏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支队伍过河的安排非常合理,看来是一支涉水经验非常丰富的团队。他们的人生中应该已经这样来来往往秋涉许多次了。完成这一次渡河,想必也一定能够为他们想念已久的家人带来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