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贰 山溪待渡

五代时期因战乱频仍,人们大量地出离城市,逃往荒郊野岭躲避战祸。山高水长,天地荒凉,在不断的迁徙中,人们常常面临后有高山、前有深流的危难之境。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迷茫。

诗画创作也随之掀起了一股自然主义风潮。这种迁徙避祸、谋生待渡题材的画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芸芸众生的普遍生存状态。

战乱就意味着动荡,动荡就意味着要迁徙,而表现迁徙最典型的场景便是涉水待渡了。

《山溪待渡图》是五代画家关仝的力作,应该也是待渡题材的开山之作。画中山峰高大雄伟,巍峨壮观,山间瀑布势高水急,飞流直下。

〔五代〕《山溪待渡图》局部 关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山溪待渡图》 关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位赶驴的旅人孤独地站在野渡边等待渡河。在气势磅礴的大自然的背景下,他显得那么渺小。

旅人左侧古道边,一块突兀的巨石悬空探出,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更加突出了旅途的艰险和旅人的微不足道。

〔五代〕《山溪待渡图》局部 关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一水两岸。旅人身后一侧的背景是豪华高大的宫殿楼阁,而对岸山谷间隐现的却是几间茅屋草堂,暗示了旅人从繁华都市迁往荒山野岭的走向,而这种走向就是躲避战乱的迁徙路线。

山溪水深湍流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通往未知的前路总是充满艰辛和坎坷,迷茫难测。孤独的旅人不知道还要伫立多久才能等到对岸摆渡的船夫出现,我们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到旅人的焦虑心情。 UD+/E40/ASDFB4wrDaT+NdVE9h41myPRQV6cVPo13YHFc9jbkXPLCAA8I4kcvs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