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李公年的《冬景山水图》是一幅承上启下的重要画作。这幅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了北宋画家脑海中思考的诸多时代命题和文化要素。
画面中山峦叠嶂,薄雾缥缈,枯木虬曲,寒江静流。朦朦胧胧之中,孤舟泊渚,上有渔父抱桨而坐,望对岸出神,似有所待。
逆流而上,远处模糊的汀岸边隐约可见主仆二人。主人坐望虚空的山谷,似是在候船待渡。如此虚无清旷的世界,他们要去哪里呢?
更远处的山间,依稀可见一座空无一人的茅草方亭,会不会正是他们所寻找的目的地呢?
造物弄人,他们苦苦等待的渡舟却正在他们身后远远的地方停泊等待。此时此刻,待渡者与渡人者或许彼此都错付了。由此可见,人生成功到达彼岸是多么的艰难不易。
此图中包含了荒寒、迷茫、彼岸、待渡和诗意等诸多文化命题和要素,而这些关键词恰恰也正是诸多北宋文人、画家所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充满了时代特征。
〔北宋〕《冬景山水图》李公年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对迷茫现实的上下求索,引发了对荒寒世界的细致描绘,对理想彼岸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对今世待渡的诗意表达。其实,历史文化的车轮辗到了北宋,文人们开始思考和表现这些要素也是继接前代,一脉相承的。
此图上承五代之荒寒意境,中开北宋之迷茫摸索,下启后世之诗意待渡,在宋代画史上是一幅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品。
这幅画的收藏者普林斯顿大学将其命名为《冬景山水》,事实上,它应当是一幅“待渡图”,“待渡”才是这幅画的关键词。
古画中的“待渡”是一个持续千百年的美学和哲学主题,它由最初五代时期的避乱行旅、谋生之渡,发展到寻亲访友的情感之渡,再到宋代孜孜以求的诗意之渡,最后到元明时期超越自我的彼岸之渡。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人的启程都有足够的理由,每个时代的行旅也各有各的动机,而每一次的待渡也各有各的彼岸。人生就是一个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程。虽然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渡”的理解不同,但是都不甘被此岸的艰难困苦打倒,从来都没有放弃跨越江河湖海,渡到更美好的彼岸去。
“渡”可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每一次的“渡”都意味着一次转折和升华。众多“待渡”题材的古画中,蕴藏着古人的耐心和对“渡”的理解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