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现文人行旅或高士雅集的古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侍从、书童会带有一个精美的皮制长方形盒子。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五代〕《江行初雪图》局部 赵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皮盒子叫巾箱,原本是读书人或者官员出门远行放幞头帽巾用的。古代旅途漫长,勤奋的文人学子们也常常在巾箱中放一些书卷,供闲暇时随手翻阅。
〔南宋〕《七子度关图》局部 李唐(传) 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代的书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专门刻印了开本很小的。适合放在巾箱里的书卷,史称“巾箱本”。这些小开本书卷也适合放在衣袖中,后来人们也称之为“袖珍本”。直到明清时期,巾箱本仍有刻印。
〔元〕《西园雅集图》局部 赵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个人随身携带的巾箱,私密性很强。传说张果老就把自己的毛驴变成纸片儿,卷藏在巾箱里,更增强了巾箱的神秘色彩。
〔明〕《太平乐事图》册页之一 戴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一些秘不示人的宝典秘籍、占卜卦书也被专门刻印成了巾箱本,还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巾箱秘术。
〔明〕《寒山万木图》局部 谢时臣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不过,张果老的这个巾箱皮盒子设计得确实不错,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元〕《张果老见明皇图》局部 任仁发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