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设计不是艺术

设计不是艺术,设计师更不是艺术家。艺术家以自我的思想观点作为创作原点,更多的是向内看,作品也是一种观点性的表达。而设计师则不同,从事这份职业需要向外观察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强调设计不是艺术呢?

国内设计市场人力的构成很有特点,可粗略地分为以下两种资源:

第一种重形式。这类人群普遍接受的是高等美术教育,校园及社会环境让学生都带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拥有这一特点的人才步入职场后,往往对很多设计任务把握不准确,有一部分学子坚持不了太久便去寻求个人发展了。还有一部分学子,他们会向内反思自己的能力短板,然后将精力放在外在形式上,例如学习使用一些制图工具、套用一些模型后便踏上了工作岗位。如果环境给予个人的设计认知不够深刻,会导致一部分人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擅长的形式创造上,最终其职场定位还是停留在美的创作者而不是设计师上,几年后就会遇到职业上升瓶颈。

这类重形式表达的设计师在机构里更像是一双手,虽然能专注于美的创造上,但面对设计这一行业却欠缺了重要的能力。

第二种重内容。这类人才像是设计机构里的大脑。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除了有形式,还需要用大脑去填充内容,这就要靠逻辑思维,因此善于运用逻辑思维的人才便在机构里组成了策划团队。他们可以很快探究出某一客户的需求,发现问题而后给出解决方案。

闲话设计一:设计师的自负、自卑、自信

一名好的设计师一定是集自负、自卑、自信于一身的。自负等于才气,自卑等于谦卑,自信等于头脑,三者缺一不可。

初入行时,由于自身缺少较好的文化背景,处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导致自己整日闷头工作,与周边没有交集,进步也十分缓慢,但也正是这份自卑给予我更多的独处与思考的时间,在这个属于自卑者的小世界里慢慢夯实了最基础的设计技能。

记得在 2006 年,那时我已工作六年,被老板问道“你怎么那么自负”,这句话让我自我怀疑了良久,思考我为什么变得自负了,问题出自哪里,为什么我用心做事却被说成了自负?思考过后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从小学习绘画,做出来的图肯定都是美的,但我忽略了公司所追求的利润空间和落地的可行性。

一路走来,真正建立起对设计能力的自信是在 2010 年。当时需要配合一位前辈做一个展厅的设计项目,但由于前辈的工作调动,展厅的设计工作只剩下我一个人来做。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将做工装的经验全都用在了做展厅上,方案最终呈现的形式感和空间情绪感比较饱满,但完全忽略了内容的呈现。不过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勇敢尝试,使这一设计不同于其他方案,反而收获了好评。自信的第一块砖,以此契机而得以搭建。

2013 年,我初带一个十几人规模的团队。作为负责人,我对努力方向的判断就决定了团队前进的方向是否清晰,以及方案的呈现是否完整。记得与一位好友就一个空间的形式至少讨论出了 20 个方向,每一次面红耳赤的讨论沉淀下来的都是对于双方有利的成长经历,为了让对方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需要把握很多的论据支撑,坚固的自信围墙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

单纯的自负会让你如三国时期的马谡,过于自以为是而听不到其他的声音。单纯的自卑会让你把自己圈在自设的舒适区里,虽无大碍,但时间会将你曾经的光彩抹去。

以上,就是设计思维的全部。 N3EZ3hXQ9BVhFuC3FX6UYa6gYJLctlAOb9j4zACgTpu5QUHHEPr5L+N+MYy1SL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