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来时,最佳选择不是想办法与之激烈对抗,而是要思考如何随波逐浪,然后踏上浪尖看到撕裂乌云后透射进来的阳光,或者滑入浪底捉住可以填饱肚子的海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成为生活的强者。
2020 年,公司通过裁员来应对市场凋敝,我的设计师团队由 50 人精减到 30 人。随后,经历了一年的惨淡经营,情况才逐渐好转。为了迎接随之而来的市场回暖,又重新组建设计团队,补充人力资源,但面临的人才匮乏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自 2021 年起,我从没间断过对求职者的面试,但让我产生合作欲望并欣赏的面试者,占比仅在十分之一,而最终留下来并算得上人才的仅占其中两成。
这并不是我要求太高,而是为了降低战败的概率,需要更全面、更灵活的创意人才。
设计人才,最难得的是拥有良好的洞察力、行动力以及敢于破与立的创造力。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我们办不了线下活动,无法触达居家的消费者。适逢元宇宙爆火,我们作为设计服务方,也开始转战元宇宙市场,元宇宙展览、元宇宙发布会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虽然初始形势不那么喜人,但这个可以容下万物的元宇宙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变得成熟。
作为设计师,如果只会做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不学习其他软件,也没有试错的勇气,那么你已经比别人少迈一步了。这一步在当下可能并不会体现出显著的意义,但当风浪再次袭来时,没有这一步你可能就缺少了很多抵挡风险的能力。此书被各位拿在手里的那一刻,可能元宇宙的热度已经被AI绘画所掩盖,但如果这两样创意你还没有参与进去,那么作为一名创意人,你的确已经落后太多了。
除了来自外在市场需求的逼迫,我们还需要敢于打破自己过往的经验壁垒,建立强大的设计人才库,以及培养有强大洞察力、可以去微雕自己专业能力的设计师。
何谓洞察与微雕?
2012 年,我们完成了一套设计方案,团队里有负责绘制彩色平面图、3D效果图、贴图的设计师,还有负责编辑、渲染视频的动画设计师和施工图设计师以及策划师。团队看上去完整、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以动画设计师职位举例,在展览和展示设计行业里,动画设计师往往是在整个空间设计结束后,负责设置漫游路径、合成视频并进行创意呈现的工作。但由于工作流程上的断档,动画设计师对创意理解得不透彻,加上对剪辑、导演专业的不甚了解,最终所呈现的视频有时只是单纯的漫游,并没有将创意进行很好的升华,慢慢地,这部分工作变得很难开展。
随着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独特造型博眼球的设计形式,逐渐被大量的以传递内容、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创意所取代,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阐述创意不再是仅靠几张效果图就可以表达清楚的,这时动态的创意呈现变成解决问题的一把利剑。
作为一名设计师,当你洞察到这样的改变时,要及时反问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那么马上开始学习吧。不要再把做视频仅当作一种工具、一个工种了,它已经逐渐变成了创意的核心点。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创意人更要集导演、剪辑与创意表现能力于一身,这样才能做出精彩的设计。
有了洞察、行动之后,我们还需要敢于破与立,这一点也是优秀设计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一些设计师不敢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将自己变成了一件逐渐老化的工具,最终被时代淘汰。
如何理解破与立呢?
随着技术、网络的发展,非艺术专业的客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好的空间设计方案,他们对设计师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个时候如果设计师仍故步自封,不去接受和学习使用新的、展现创造力的工具,就无法满足客户更高的需求。
工作的破与立还好理解,认知的破与立才是最难的,你要学会向内看自己。
设计师是一群普遍会有些自负的人。自负可以让我们有独特的灵感,但自负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认知的高低决定了你职业生涯的发展程度,本书的思维引导正是辅助你打开认知的工具,让各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更好的自己。
综上,我们一起内省一下,是不是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还差得很远呢?
很多人认为做设计如同做艺术,天分很重要,殊不知设计能力是可以复制的,重要的是找到方向和工具。我写这本书唯一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自己多年的经验,将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分享给读者,希望大家受到启发之后可以突破自己多年不自知的瓶颈,迎接下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