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本讲音乐的书,作者说西方乐理其实就是那些音乐家故意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总结出一种让人不易懂的方法论,从而显得自己的学识很高深。当时我瞬间联想到,很多讲设计的书籍也是如此,有些作者喜欢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去包装原本浅显易懂的知识,期望以此提高其专业水平,这有必要吗?设计本应该用来解决大家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难道不应该让更多的人尽可能了解相关知识吗?
从业多年,我深刻认识到:在设计领域说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话语,是多么重要。
我自 2002 年开始从事设计,最初是在一家制作户外广告的门店里工作。那时不懂得如何操作电脑,只能操作大喷绘机,在满是油墨味道的车间里,我每天盯着无数张从机器中“吐”出来的设计图,对其表达的“美感”很不理解:为什么文字要这样变形,然后填满整个画幅?为什么有这么多红底黄字的难看牌匾?——每日都感受到对视觉和自身审美的冲击。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去设计室里一探究竟,看看同事是如何做出这般缺乏美感的设计的。
几天后,我便有机会来到了设计室,在与设计师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大多是从软件培训班毕业后就来工作,只要会操作Photoshop软件,按照客户的需求制作就可以完成工作要求。客户的需求也很简单,他们通常会坐在设计师的身边直接表明:“我要做一个3m长的水果店店招,画面要醒目、字要大,最好有些看着就有食欲的水果图片。”于是设计师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排版,想要明显的视觉效果,就改成蓝底红字,想要凸显文字就将字体直接放大铺满画面,最后再将水果素材插在仅有的一点空隙里,这个店招设计就完成了。
我当时目瞪口呆。但这就是真实的设计流程,这就是被大家称为“初级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他就只是完成指令的工具人。
在设计户外广告的门店工作的三年间,我对室内设计产生了兴趣,在工作中我又接触了 3D Studio Max(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它打开了我的思路。那时我租房住,每日梦想着拥有自己的温暖小空间,有阳光洒入、窗明几净。于是,我便在软件里将其实现。
2006 年我以个人设计师的名义接下了第一个室内设计项目,其中还包含施工的内容,业主是一个比我年长三岁的网吧老板。回想起来,自己做的这个设计真的是“毁”了人家的房子,可在那个时候,对于最终完成效果业主和我都很满意,只是如今再看那结构繁复、丑得一塌糊涂的背景墙,以及浮夸的吊顶和阁楼书房,感觉真是惨不忍睹。
2007 年,已经在设计行业积累了些许经验的我,来到北京进入了一家做室内设计的小型工作室,跟随自己做设计总监的老板,完成了两个大平层和一个酒店的设计。
2009 年,我去了一家做商业空间设计的公司,在两年的时间里接触了戴尔、惠普等数码产品的品牌设计项目,并根据国外品牌的设计标准落地了一些国内的店面设计。
2010 年,我来到北京笔克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并一直工作至今。其间,我从一名初级设计师一路成长为设计部的总经理。回看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具有可复制性,只要你沉下心来,找到方法,必定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打磨出好作品。
我们追求的不是“纯”艺术也不是名利,而是利用自己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去服务客户,让设计作品可以变得更美一点,这样就够了。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如何去复制设计师的创意力,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高度综合的设计理念分成了十大思维工具。我非科班出身,所有方法论都来自实战总结,希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到更多的人,同时也欢迎读者和我进行讨论,我喜欢听取不同意见,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写作此书,旨在帮助更多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只有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写作本书的心态也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变为越来越谦虚和谨慎,其中文字不免啰嗦或谬误之处,还请读者海涵。
此书稿诞生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从那时起,客户的需求以及设计师们要交出的方案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经历了由线下会议和活动转变为线上的形式及元宇宙、非同质化代币(NFT)的爆火,所有人“摸黑”前行,大家来不及多想就被时代浪潮推到了虚拟空间里。
写下这段文字的前一刻,我已经在用人工智能创造内容(AIGC),用DeepSeek辅助我生成各种关键词,然后利用AI绘画(Midjourney)助力设计。昨日设计师的社群里,还讨论着设计师这一创意岗位是最难以被人工智能(AI)所取代的,今日就在担心哪天一觉醒来就会丢掉“饭碗”,或者要为AI打工。
我无法预测未来会如何,不过现在的AIGC确实打破了创造美需要通过多年专业学习才能呈现结果的禁锢,让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交出大师级别的原创概念设计。这是超出所有人认知的。
当今的科技进步飞快,我们只有紧随时代步伐,并好好打磨自己,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品位,努力的过程值得我们去享受。
明天,我们交给时间,拭目以待。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