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讲
为何“生”也是人间之苦?
人生八苦

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觉悟后,他又是如何走回人间,去诠释他所觉悟的真理的?

初讲“四圣谛”

佛陀首先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将他领会到的真理传达给世人。有趣的是,经典中大段描述了佛陀觉悟之后的矛盾心态:我所觉悟到的内容实在太难以理解,该如何让大家信服并实践呢?想想的确如此,作为老师,就算自己再如何博学多识,要教出优秀的学生,常常也是非常困难的,何况佛陀所领会的还是经历千辛万苦所觉悟的境界。

最终佛陀想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中被称为“方便”,也就是因人施教的意思。为了让人们不舍弃修行的道路,先投其所好,针对不同心性的人,教给他们不同的实践的道理与方法,最后再慢慢引导到最核心的部分。

从此佛陀正式开启了北印度的弘法生涯。他首先来到距离菩提伽耶三百多公里的鹿野苑,在这里遇到了前文提到的曾经跟随他苦行的五位苦修者,也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人。他们远远地看见了佛陀,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昔日的悉达多太子此时已经觉悟,而是认为他早已放弃了修行,于是众人约定不要向他打招呼和给予任何礼遇。

但是,作为觉悟者的佛陀当然具有某些掩盖不住的气质,这让五位苦修者十分好奇,那位放弃修行的悉达多太子,如何拥有这般光彩的模样?

佛陀首先告诉这五位苦修者,想要觉悟真理,自然不能热切追求感官的享乐,但也不能落入自我禁欲的苦修,要避免极端的修行方式,回归到中道。

阿若憍陈如听到佛陀的解释,顿时领会了修行的要义,当下就有所领悟。其他几位苦修者对佛陀也都产生了非常深切的信服,愿意听他来给大家说法。这次在鹿野苑的说法,就是佛陀的初次说法,也开启了他在人间长达四十余年的弘法历程。

佛陀在鹿野苑给这五位苦修者讲法,让他们获得了觉悟,这不仅是佛陀弘法的开端,也正式开启了佛教僧团的序幕。“僧”这个字,全名为僧伽,就是众人聚集在一起修行的意思。一般而言,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而对于单个出家人,如果他所受的戒条是戒律所规定的全部戒条,就可以被称为比丘。佛陀所度化的这五位弟子,也是佛教历史上最初的五位比丘,而佛陀对他们讲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苦、集、灭、道,也可以被归纳为“四圣谛”。

“四圣谛”,其实就是佛陀所觉悟的四个至高无上的道理。“苦”是指世间一切皆苦;“集”是指造成苦的原因;“灭”是指灭苦的结果;“道”则是灭苦的方法。前面提到,悉达多出家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到世间所弥漫的种种苦,也就是一种强烈的、不自由的感受。所以,如何面对“苦”,其实是理解佛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理解为何我们需要修行的重要基础。但佛家谈“苦”,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通过观察“苦”的生命体验,去寻找“离苦”的内在逻辑与方法。

因此,“四圣谛”其实构成了非常严密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先观察世间的种种苦相(苦),然后思考苦的原因所在(集)。既然了解了原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解决苦的方法与路径(道),最后自然就得到灭苦的结果(灭)。

人间“众苦相”

我们先从人间“众苦相”说起。在经典中,一般有“人生八苦”的说法,也就是“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并且给这“八苦”作了一个总结,叫“五盛阴苦”,又称“五阴炽盛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心永远焦灼不安,难以安顿。

佛陀每每给人讲人生之苦,就以生命无常作为直接的例证。例如《法句譬喻经》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的重要护持者波斯匿王的夫人因病去世,安葬之后,国王和大臣顺路去礼拜佛陀。佛陀见他们一行人衣着不如往日那么华贵绚丽,于是问发生了什么。波斯匿王相告原委,佛陀便给一行人讲述起人生无常的道理。大概意思是,从古至今有四件令人敬畏的事情:生命衰老枯朽,生病时光彩尽失,死后不仅神识远去,而且亲属也离你而去。

岁月奔流,瞬间不住,大概是我们常有的生命体悟。从现实的生命经验来看,我们多少都会害怕衰老、生病与死亡,正是出于这样的内在恐惧,我们才会对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美体整容项目、养生妙方如此渴求,这实则是人内心深处对老、病、死的抗拒。只要你有过生病的体验,或曾在ICU病房前苦苦守候过,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病的可怕与焦灼感。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经常读到许多重症病人的心路历程,其中种种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一次次重新升起的希望与病症再次加重后的绝望的交叠,让旁观者也常常莫名感到悲伤与无奈。我们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身体,病的来去也完全不受控制,这的确是人生中莫大的苦。

可当我们快速划掉后台推送的苦难故事后,大数据会贴心地给你展示无病无痛的美丽新世界,那里有可爱的宠物、华丽、温馨的家居,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与美食,仿佛这个世界不再有老、病、死,就像被圈养在王宫内的悉达多太子所感受到的一样。但问题解决了吗?当然没有。

在生、老、病、死这“四苦”之中,“生苦”相对不好理解,因为我们一般都会歌颂生命而畏惧死亡,尤其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常常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那为什么“生”也是人间之苦?

或许比较直接的回答是,当人的生命尽头为苦时,其开端多少也就具备了强烈的悲剧性,也就是说,生,其实就是苦的。我们对生的热爱往往是出于对老、病、死的恐惧与抗拒,而当生本身的价值被奠定在苦的基础之上时,生又有何乐呢?

这就如同得与失的关系。当我们得到它时就意味着终将失去它,因为失去是相对得到而言的。如果失去是苦,得到又是失的因,那么得在本质上也是苦的。

至于“忧悲恼苦”,指的是人生因为各种事情感到忧心、悲伤和嗔恼。比如我们常常会因过去的事情感到悔恨,又会为未来的事情早早忧心,还时常会感怀当下的处境,觉得不尽如人意,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学业、就业的压力迫在眉睫,激烈的社会竞争更是让人惶恐不安。难怪很多年轻人常常依赖手机游戏寻找片刻的放松,可是游戏只能带来短暂的欢乐,事后人们还是会感到挥之不去的空虚与浪费光阴的内疚。对于职场人而言,“996”“内卷”等纷纷成为热词的现象也折射出他们正在经受的巨大压力和焦虑。无数打工人满满的心酸、无奈与挣扎,都化为贯穿于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在的“忧悲恼苦”!

至于“怨憎会苦”,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因一些人、事或环境而产生的不满与怨恨。人生之中,尔虞我诈,相互诤斗的事情本来常见,几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性。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彼此恩怨难消,嫉憎纷起的情况。熟人之间可能因嫉妒而生厌憎之心,甚至见到、听到对方就感觉不舒服。但就算只是萍水相逢,也可能因为缺乏眼缘便产生不悦。

就以我所接触到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都是与几人同住。生活习惯与性格的差异常常会引发许多矛盾,这种不得不朝夕相对的烦恼,让人躲不开、避不掉。另外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粉”与“黑”已经成为重要的标签,“键盘侠”“杠精”等网络称呼,也都折射出人们在网络上相遇时的对立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类似的苦楚,比如乘坐公交车、地铁时,假如大多数人都在规规矩矩地排队,此时有几位乘客插队或直接堵在车门前,我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总之,只要我们身处人群和社会之中,就不可能处处顺心,对那些不喜欢的境界产生的烦恼情绪,都可以被归为“怨憎会苦”。

接下来再谈谈“爱别离苦”。通俗而言,这就是指有恩爱之情的双方不能时常相守。这里的爱泛指一切情感上的依恋,如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恋人的爱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高速流动,今天的父母与子女其实多是两地分隔的,彼此相牵但无法长相聚。这种“爱别离苦”,无论是对城市和乡村的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都是非常普遍的经验。比如跟随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渗透到意识深处,往往成为了其性格的一部分。

对年轻人而言,对“爱别离苦”的感受虽然更加频繁,但同时也越发浅薄。过去因为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恋人一旦分离,倍受相思之苦;今天的年轻人的情感虽然同样炽热却更容易衰减,也更容易借助替代方式来平复“爱别离苦”。比如手机的普及已经让人无法体会“家书抵万金”的不易,也很难体会古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那样浓烈的牵挂。所以在情感的表达上,无论是今天的文学作品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喃喃自语,我们都很少能从中读到那种深切而持久的相思之苦了。

而“求不得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是“所求之物而不得之苦”。今天全世界进入了一个商品极其丰富的时代,以中国为例,无论是“淘宝”“拼多多”还是数不清的外卖平台,都充分满足了人类的消费想象。但矛盾的是,“求不得苦”却在当下表现得比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更为严重。“剁手党”的出现,背后映射出的就是一幅因物欲泛滥而另生烦恼的当代浮世绘。虽然在今天,只要想得到,几乎就一定能买到,但这种物质的丰富感并没有带来身心的安宁,更多样化的选择反而激发出了对奢侈品和差异化商品的欲望,这是消费主义社会的“求不得苦”。就如同英国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郭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中谈到的那样:

理想状态下,消费者应该不固守任何东西,没有永久的承诺,没有可以被完全满足的需求,也没有所谓的终极欲望……消费应该立刻带来满足感,没有时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技能学习和准备工作;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这种满足感就应该尽可能快地消失。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焦躁、冲动,尤其是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即时满足”的背后其实就是无休止的“求不得苦”。消费主义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永远保持对商品的渴求,而这种渴求的背后就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当欲望不断地被消费主义的逻辑制造出来,我们就会感受到无休止的焦虑。这其实也是今天流行“佛系”“躺平”思潮的深层逻辑。

当然,“求不得苦”的范围远不能被那些我们用钱购买的商品所囊括,它还包括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某种欲求。例如恋人想要控制对方却又无能为力,外出旅行想要风和日丽的天气却不能所愿,努力工作却达不到理想回报,如此种种,都是“求不得苦”。以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我们会发觉这种苦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的常态。只不过我们总是在这些“求不得苦”的缝隙间,用尽全力去满足一个个小确幸。

比如当我们不能自由地出行或随意地点外卖时,就会到身心不安甚至痛苦。可换个角度思考,你平常感到快乐的原因,到底是外卖本身,还是你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外卖?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苦的原因到底是外部可量化的具体标准,还是我们内心永无止境的躁动呢?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解决根本的苦,可能需要问一下自己:是你心心念念想要的那份外卖让你感觉快乐,还是说,你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东西,只是你无法压抑内心那种想要更多的欲望?不得不在家的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对自由非常渴望,所以感受到深切的苦。这是因为当你对某个目标有所求,但是限于当下的条件无法马上满足它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苦感。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不求,躺平好了。”但是你永远“躺不平”,就算你的身“躺平”了,那颗有求的心也永远不会休止。当它被满足的时候,不过是暂时得到了舒缓;一旦它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苦感。

另外,我常常看到学生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桌子上除了电脑和书本之外,旁边还要摆些饮料、小吃,还没翻上几页书,就要吃点小吃、喝点饮料,似乎只有靠它们来快速地补偿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满足。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出于强烈的有求心而需要快速的反馈,有求就要马上有得。总之,这种“求不得苦”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上就是佛学中的人生“八苦”,而关于“五盛阴苦”的具体内涵,我们在下一讲来解释。 +maqoxwMQnvRBKnhD3AYKAG6ZN0VixNbihUm5yI3X1zIxkp8YBKOZ/uNoDkH63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