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预览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主题分的,而不是按严格的逻辑或序列分的。在证据这个宽泛的主题下,每一章都处理一个特定的话题。但是,章节的排列并不遵循从头到尾的系统论证过程,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互相独立,这使得每章多多少少可独立成篇。后面章节偶尔会引用前面章节,或者前面章节偶尔会预告后面章节的内容,这些前后的呼应将本书串联起来,但是那些期望本书从前提一直往前推进到结论的读者恐怕要失望了。当霍姆斯法官说他“不在乎体系,只在乎见解”时,这表明了至少对他来说,零碎的和渐进的观察和分析往往比宏大的综合性理论更有价值。 [14] 证据这个话题特别适合霍姆斯的方法,本书的组织正是以这个信念为前提,即关于证据,有趣且重要的内容有很多,尽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简洁、系统而有逻辑地集成一体。

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几章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二、三、四章主要关于证据概念本身。这三章将聚焦于推断和相关性的问题,从概率思想的视角考查证据,特别关注为什么举证责任在各个领域都很重要却常常让大家困惑。具体而言,第二章讲述推断和相关性的基础知识,考查证据如何对关于我们感兴趣的事实的结论产生影响(或没有影响)。第三章关注举证责任的思想,探讨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确定证据的不确定性是否及何时对某个目的来说足够好(或不够好)。第四章试图将推断和举证责任的概念与概率和统计的思想联系起来,让我们意识到“多少”的问题,即使并不以数字的形式表达,也是很多关于证据的重要问题的核心。

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别人告诉我们的内容中学到的。头戴猎鹿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用超大的放大镜寻找物理线索的形象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但我们使用的很多证据并不是我们看到或找到的,而是来自他人的陈述,或者说他人的证词。第五、六、七、八章重点讨论这种广义上的证词。在第五章中,利用哲学家最近对证词的兴趣,我们将探讨证词这个概念,并考查我们应该在何时及为何仅仅因为别人告诉我们的话而下结论。可是,人们说的话并不都准确。第六章关注的是律师等人长期以来用来评估人们所说的话是否准确的手段。不论是在法庭内外,发誓有助于人们说实话吗?无论是对目击证人还是其他人,交叉询问有助于检验证词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吗?当我们意识到对证人有所了解有助于我们评估证人证词的证据价值时,我们将如何校正证词?确实,当我们日益面对一个政治人物及其他人常常有意说谎的世界时,我们常常希望有区分说谎者和说真话者的好办法。第七章专门考查测谎,我们追溯了测谎技术的发展和法律制度对这类技术一直秉持的怀疑态度,以及与此同时,法律制度对法官和陪审员判断谁说真话、谁说谎话的能力毫不怀疑的惊人态度。然而,并非所有错误都是谎言的产物。诚实的人也会犯错,即使是在他们相信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上。他们甚至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上犯错。第八章接着讨论人们在感知和回忆中的无心之过,这是我们能否将他人的陈述作为他们所报告内容的证据的核心问题。

正如最近的争议一再戏剧性地证明的那样,专家意见至关重要。人们有时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的时代”。 [15] 然而,我们也生活在专家对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专家的结论被用来支持不同的方面,而“专家意见”作为众多专家集体判断的概念也变得难以捉摸。第九、十、十一章探讨了专家和专业知识的世界,集中讨论专业知识如何被使用、被评估,以及有时受到的挑战。第九章考查作为证据的科学结论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我们将利用最近关于疫苗接种、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转基因生物的争论,探究在对公共政策日益重要的证据判定中科学专家的作用。在与法律和法庭关联最为明确的第十章中,我们将探讨目前关于法医技术的争论,这些法医技术长期主导着警察题材的电视剧,同样也主导着现实中的法庭和侦探活动。然而,指纹、声纹、轮胎痕迹、弹道痕迹测试、笔迹鉴定等技术是否像它们宣称的那样可靠?我们又如何确定?第十一章在品酒、艺术品鉴定和历史写作等广泛领域考查事实性结论。这些领域不属于科学,但依然需要专业知识。它们非常倚重专家结论,这在很多时候是好事,但有时也是坏事,尽管产生这些结论的方法与任何看似科学的东西都相去甚远。

第十二、十三章讨论一些并不能被很整齐地归类的话题,但这些话题可以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相联系。第十二章提出了性格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过去行为与当前判断的关联性问题。性格重要吗?了解一个人的为人有助于我们判断他做过什么吗?了解一个人过去做过什么有助于我们预测他将来会做什么或者目前可能已经做了什么吗?第十三章讨论了动机性推理的现象。在评估证据时,评估者是否倾向于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我们的期望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或者说扭曲了我们对真实状况的判断?

上文应该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证据这个话题牵涉到领域广泛、互相间只有松散关联的许多子话题。但这并无不妥。整体有时确实可以大于部分之和,即便并不总是这样。或许关于证据的众多话题正是这个现象的很好的证据。尽管如此,接下来的内容中还是贯穿着几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第一,概率很重要,非常重要。证据这个概念本身是关于归纳推理的,因此也与概率有关,即使不一定用数字表示。证据的概率本质将是反复出现的主题。第二,证据有程度之分。有时候,人们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并做出陈述,并且这种情况似乎于今为烈。但是,尽管“没有证据”确实是没有证据,但薄弱的证据依然是证据。薄弱的证据常常自有其用处。再次强调,“有多少证据”的问题和“有没有证据”的问题同样重要。第三个主题跟随着第二个主题而来。我们有什么证据,或者我们有多少证据才算足够好,这取决于我们要拿这些证据做什么,也取决于我们掌握的证据足不足以支持某些结论。换句话说,“与什么相比”和“为了什么目的”这两个问题将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我希望所有这些都将随着本书的进展而变得清晰起来。 cmbXCUVWUM7pu9Haj8ofnCWrd/BcxHzAzE/XVgSAKJAPXXl2nvZABpn8cq4SPX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