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记载,5世纪时,赞、珍、济、兴、武五个倭国王向中国淮河以南江南地区的王朝派遣了使者,史称“倭五王”。他们对中国的交涉活动起于421年。为了了解他们开启交涉的背景,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状态。
我们稍稍回顾此前的历史。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混乱,之后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完成了统一。喜欢《三国志》的读者一定知道,司马氏一族原本侍奉魏国的曹操,在曹操死后,到了266年,司马炎接受曹操之孙禅让,建立了晋朝。
晋朝在日本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其中一个原因是,晋朝并不像三国时代那样,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充满跌宕起伏的人物的故事,另一个原因则是,在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晋朝很快爆发了皇位继承之争,国力因此衰弱。
趁着晋朝皇室内斗不断之际,非汉族各集团逐渐积蓄力量。在各少数民族要求独立的压力下,晋朝迅速分裂,其北部领土,也就是华北落入了各游牧民族手中。自此以后,各少数民族集团在淮河以北的华北一带各自建立政权,并经历了融合与分裂。
另一方面,晋朝的残存力量在淮河以南一带集结,于317年定都建康(现南京),虽然领土面积大幅度缩小,但得以存续。在统一整个中国的年代,晋朝的首都在洛阳。建康在洛阳的东边,因此中国历史把定都洛阳的时期称作西晋,定都建康的时期称作东晋。
成书于唐初的《晋书》(讲述晋朝的历史书)记载,东晋时期的413年发生过“倭国献方物”一事。而同样成书于唐初的《梁书》(讲述梁朝的历史书)以及综合宋、南齐、梁、陈四朝历史的《南史》都记载了倭王赞曾派遣使者出使东晋。
然而《晋书》本纪部分记载此次倭国使者是和高句丽使者同时入朝的。成书于北宋的类书《太平御览》引用《晋起居注》(起居注是一种由在皇帝身旁侍奉的官员书写,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书籍)的内容,里面提到倭国献上了高句丽的特产貂皮和人参。当时高句丽与倭国处于敌对状态,再加上只有高句丽王获得了东晋册封的官爵,可见413年的使者并非倭国王所派遣,而是高句丽假冒的。
东晋于420年灭亡。高句丽假冒倭国使者时已经是王朝的末年,国家的实权不在皇帝,而是在权臣刘裕手中。
刘裕本来是东晋的将军,他在内战以及对华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当时的东晋,贵族拥有极大权力,出身卑微的刘裕在统治阶级中是特殊的人物。410年,刘裕攻灭了割据山东半岛的南燕王朝,这是刘裕全面掌握东晋政权的决定性标志。上面提到的册封高句丽王一事就发生在伐燕的三年之后。
刘裕的功绩使得山东半岛纳入了东晋版图,这件事给刚刚从后燕(后燕的前身前燕曾把官爵册封给高句丽)手中夺取了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刘裕的开疆拓土促使同样在扩大领土的高句丽向东晋遣使。最终,高句丽认新近控制山东半岛的东晋为宗主国,向东晋朝贡。“朝贡”一词的“朝”意为拜谒皇帝,“贡”意为献上贡品。东晋接受了高句丽的政策转变,按照前燕在355年册封高句丽王的官爵,重新册封了高句丽王。通过册封,高句丽王成为东晋的“外臣”(海外之臣)。
图表1-1 中国王朝交替表(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
七年后的420年,刘裕接受东晋末代皇帝恭帝(419—420年在位)的禅让,即位为皇帝,定都建康。刘裕当时58岁(本书中统一用虚岁),他的谥号是武帝(420—422年在位)。至此,迁都至南方后保留下来的东晋灭亡,新王朝宋朝建立。
刘裕即位后,首先封东晋的末代皇帝为零陵王,追尊自己的父母为皇帝、皇太后,并给建国功臣封了爵。次月,刘裕又同时提升了周边诸国国王、统治者的官职。
①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杨盛→车骑大将军
②镇西将军李歆→征西将军
③平西将军乞伏炽磐→安西大将军
④征东将军、高句骊王高琏→征东大将军
⑤镇东将军、百济王扶余映→镇东大将军
其中,①的杨盛是氐族地方政权仇池的统治者,领地在今甘肃省南部;②的李歆是汉族地方政权西凉的统治者,其政权以敦煌为据点;③的乞伏炽磐是西秦的统治者,其领土在今天的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④、⑤则是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的国王。他们在东晋末年都获得了东晋册封的官爵(①在407年,②在418年,③在416年,④在413年,⑤在416年)。刚刚即位的刘裕把恩典推及各国首领,一下子提升了西域及朝鲜半岛各国、地方政权统治者的头衔。
中国的皇帝自古有把“王”“公”“侯”等爵位授予国内贵族、功臣的做法。到了汉代,爵位的授予对象拓展到国外,周边各国的王直接被册封为本国的王,另外还会获得将军号等官职。
获得爵位与将军号的各国国王在名义上与皇帝缔结了君臣关系。对外关系史把这种中国确认各国国王为本国的王的做法称作“册封”。其中“册”指的是颁发给各国国王的任命状,“封”指用堆土的方式确定的领土边界,而“册封”连起来则指任命该地区的君主。皇帝通过册封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权威和影响力,而另一方面各国的国王则巩固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地位。另外,获得册封的诸国在朝贡时会得到中国的下赐,这些下赐的物品对它们来说也颇有吸引力。不过,虽然获得册封的诸国有朝贡的义务,但并不是说朝贡了就一定会获得册封(西嶋定生)。
要注意的是,册封并非古代史书中出现的词语,而是在历史著作中使用并被大众广泛使用的词,本书也沿用该词。另外,各国君主获得比原来更高级的官职的时候,史书称之为“进号”,本书也使用这种说法。
我们继续说420年的册封。
刘裕在即位的第二个月同时给众多君主进号,当时各国的国王、统治者是否事先已经得知建国的安排,并算好时间派遣了使者?还是各国并没有派遣使者,只是即位的刘裕单方面给各国进号呢?从当年刘裕给高句丽、百济颁发的诏书看来,应该是后一种情况。
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琏,使持节、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映,并执义海外,远修贡职。惟新告始,宜荷国休,琏可征东大将军,映可镇东大将军。持节、都督、王、公如故。(《宋书·夷蛮传·高句骊国条》)
刘裕在诏书中把新王朝的建立告知高句丽与百济,并说应该把恩典推及他们。因此,高句丽王在原本的官爵之上获赐征东大将军,百济王在原本的官爵之上获赐镇东大将军。可见,王朝的建立与进号都是由宋朝派遣的使者同时告诉高句丽与百济的。
通过同时进号,宋朝表明自己将继承、发展东晋与周边诸国、诸势力建立的关系。而从诸国看来,进号是宋朝单方面的行为。获得进号的国王、统治者中,应该也有一部分会对宋朝的对外关系政策感到困惑。
另一方面,倭国此前一直没有与中国建立长期的交涉关系,因此宋朝立国的时候并没有把它考虑在内。不过,一向重视在朝鲜半岛权益的倭国大概对新王朝宋朝的对外政策颇感兴趣,于是向宋朝派遣了最初的使者。
倭王赞在421年,也就是宋朝建国的第二年,向宋朝派遣了使者。
刘裕接见了使者后,对倭王赞进行了“除授”。“除”指的是解除原来的头衔,“授”则指授予新的头衔。不过实际使用中淡化“除”的意义,对第一次获得官爵的对象也使用“除授”一词。我们推测赞应该获得了倭国王的头衔,但是不清楚其他官爵的情况。
倭王赞为何在这个时候派遣使者呢?这并不是因为倭国的情报网已经扩展到了中国。宋朝建国的消息,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倭国的。
通过421年获得宋朝的册封,倭国王垄断了与中国进行交涉活动的权力,这是因为倭国的其他势力不被允许向皇帝派遣使者,他们只能成为倭国王的臣下。这样的结果则是,倭国王独占了通过交涉活动获得的各种物品。图表1-2整理了倭五王向中国遣使的概况,这些信息都出自中国史书。
倭王赞死后,其弟倭王珍于438年向宋朝遣使。当时宋武帝已经去世,统治宋朝的是武帝第三子文帝(424—453年在位)。从倭王珍起,倭国王在将军号和倭国王以外,还请求获得“使持节”和“都督”的头衔。
关于这些头衔的含义,下文将参考坂元义种的研究加以介绍。
“使持节”的意思是从皇帝那里获得了“节”,那是一种用毛装饰的长柄形信物。拥有“节”意味着皇帝把部分权力分予此人,他可以不向皇帝报告就处死部下。获得“节”的人也分三个等级,从高至低分别是“使持节”“持节”“假节”。倭王济获得的是最高的“使持节”,有权处死郡的长官太守。
“都督”是用来明确军事权力上下关系的头衔。这一类头衔从高到低分别是“都督”“监”“督”。倭王珍请求获得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的军事指挥权,但是宋朝并没有授予珍“都督”的头衔。要到第三代倭王济的时候,倭王才获得了“都督”头衔和相应的军事指挥权。
倭王济通过都督头衔获得了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的军事指挥权。宋朝没有答应赐予前王倭王珍请求过的百济的指挥权,而代之以加罗,这是因为百济的都督权已经授予了百济王。无论如何,皇帝正式把除百济以外的朝鲜半岛南部的军事指挥权授予了倭国王。也就是说,自此以后倭国王在朝鲜半岛展开的军事行动都是获得中国皇帝认可的。
图表1-2 倭五王向宋、南齐遣使概况(421—479年)
注:421—478年都是向宋朝遣使,479年是向南齐遣使。在“倭王”一栏中,“—”表明没有记载倭王的名字。本表乃笔者制作。
从倭王珍开始,倭国王还请求中国对其臣下授予官爵。倭王珍为13名倭人请求将军号并得到肯定的答复。倭国王为臣下请求头衔的目的是要借助皇帝的权威强化自身的权力。当时倭国的向心力还不强,这种做法可以构筑出“皇帝—倭国王—倭国王的臣下”这样的上下关系。授予将军号的同时,中国大概还会下赐与将军号相对应的服饰、武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上下关系,对倭人而言必然颇有益处。
当然,授予官爵的皇帝一方也有得益。授予倭人的官职是一种来自皇帝的恩泽。倭国内部的名分关系取决于皇帝的恩泽,这充分说明皇帝有德,连周边国家都受其教化。
上文提到,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出身寒微。出身是他权威的一个弱点,而且他的子孙也继承了这项弱点。对宋朝皇帝而言,提高自身权威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他们欢迎任何能够在国内外宣扬自己威德的事情。
倭国王在451年又为23名倭人请求将军号与郡太守的官职。458年,百济又为臣下请求官爵。在此之前,百济王并没有为臣下请求过头衔,这可能说明百济在效仿倭王珍、济的成功案例。
倭王济死后,倭王兴即位并派遣了使者。当时是462年,统治宋朝的是第四代皇帝宋孝武帝(453—464年在位)。孝武帝颁给倭国王的诏书中称兴为“倭王世子”(《宋书·夷蛮传·倭国条》16),让兴继承先王的爵位和头衔。由此可见,在倭王兴的时代,倭国得到宋朝的认可,成为世代藩屏。
历代倭国王也把自身看作宋朝的藩屏。以下引用的是倭王兴的弟弟和继承者倭王武在478年的上表文。表是臣下写给主君的文书。
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遥百济,装治船舫,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济实忿寇雠,壅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居在谅闇,不动兵甲,是以偃息未捷。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劝忠节。(《宋书·夷蛮传·倭国条》)
倭王武首先夸耀自己历代向宋朝朝贡,并攻灭了日本列岛东西以及海北(朝鲜半岛)等地不顺从宋朝的各国。然后说自己即位以来一直想要朝贡,但一直都遭到高句丽的阻碍。他的父亲、兄长在位时就与高句丽对立,也想讨伐高句丽,但是都没能实现就去世了。他认为现在丧期已过,希望能以宋朝的威德为后盾,出兵讨伐高句丽,并以此为由希望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等官爵。
上表文基本由四字句构成,而且引用了很多典故,是很工整的汉文。此外,表中的语句体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天下观,又提到自己是因为父兄的丧期才没有兴兵,这些都符合中国儒家的观念。很早就有人指出,在倭国能够写出如此优秀汉文的,应该是从海外迁入倭国的渡来人。
下面引用的是制作于5世纪后半叶的熊本县江田船山古坟出土大刀上的铭文。这是一把铁制的刀,上面用银象嵌的工艺刻着75个字。
治天下获□□□卤大王世,奉事典曹人名无□(利?)弖,八月中,用大铁釜,并四尺廷刀。八十练,□(九?)十振,三寸上好□(刊?)刀。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洋洋,得□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和?),书者张安也。
“获加多支卤大王”指的是第21代雄略天皇,他在《日本书纪》中的和风谥号是“大泊濑幼武天皇”,在《古事记》的和风谥号是“大长谷若建命”,两者的发音都是“OOHASE NO WAKATAKERU NO SUMERAMIKOTO”。因为铭文中所说宫的位置与《记纪》记载的一致,所以可以确定获加多支卤大王就是雄略天皇。《日本书纪》里记载雄略天皇时向吴(中国南方)派遣使者、支援百济与高句丽对立,以及出兵东国扩张领土,这些都与上文提到的上表文的内容相符合。
铭文中提到获加多支卤大王、大王的典曹人无利弖和制作刀的伊太和。这三个人名都是用汉字表达日语发音,也没有区分姓氏和名字。与此相对的是书写铭文的张安,他有姓有名,与无利弖、伊太和背景不同,他是渡来人。
无利弖是在大王身边侍奉的典曹人,即文官,但是他连铭文这样简单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和铭文相比,武的上表文中涉及的知识高深得多,更加不可能出自倭人之手。由此可见,上表文和铭文一样,都是渡来人所作。既然渡来人可以为倭国提供知识,按照儒家观念制作上表文,那他们必然也可以帮助倭国收集有关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情报。
倭王武的上表文和《晋书》中记载的上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西晋灭亡之时,不少中国人移民到朝鲜半岛。倭王武的上表文可能就是这些移民、他们的子孙所写,或者是跟从他们学习汉字文化的人所写的(田中史生)。通过这些移民团体,东亚的各个区域开始联结起来,发展出共通的土壤。
倭王武在478年再度派遣使者。当时宋朝在位的是最后一代皇帝宋顺帝(477—479年在位)。顺帝于477年在将军萧道成的拥立下登基。在倭国使者访问的次年,顺帝禅位于萧道成,宋朝灭亡。萧道成创立的王朝国号为齐,但是后来在华北又建立了一个齐国,历史上为了区分,把北方的称作北齐(550—577年),南方的称作南齐(479—502年)。
倭国使者面见顺帝前不久,萧道成成为宋朝16个州的都督。《宋书》第35卷到38卷《州郡》部分记载宋朝有28个州,也就是说萧道成当时掌握了宋朝近六成领土的军事指挥权。倭国入使的时候已经是禅让前夕,倭国使者进入首都时,自然也会切身感受到王朝更替前那种紧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