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洋务VS.清流:讲利害还是讲是非

晚清的洋务派士大夫,从李鸿章开始,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启了世俗化的程序。辜鸿铭当然要视李鸿章为心目中的仇敌了。他想象中的晚清贵族化的“牛津运动”,乃是清流党人。清流派与洋务派,是洋务运动时期士林中的死对头。清流讲是非,洋务讲利害。洋务派视清流派不识时务,不谙世界大势,是一批过气了的迂腐之儒;而清流派反过来将洋务派视为利欲熏心之徒,全然忘却了儒家名教的基本义理。

清流派与洋务派,不仅有观念的差异,而且文化气质也全然不同。洋务派的不少封疆大吏,未必有最高的功名,同光年间三位位居总督的封疆大吏,左宗棠是举人,刘坤一、张树声只是廪生出身,湘军、淮军中的不少洋务派官员只是军功显赫而得以上位。清流的出现,与翰林拥挤有关。清流派多是正途进士,甚至点了翰林,只是军功者与捐纳者占据了他们外放做官的仕途,鸠占鹊巢。于是清流党人不得已只能在翰林院中暂时栖身。他们自视甚高,看不起洋务派这些“粗才俗吏”,自认“清流”,而洋务官员只是“浊流”,批评后者“一切行政用人,但论功利而不论气节,但论材能而不论人品”。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说,清流党人有三种人,其中上品者,乃是“硁硁自守之士,除高头讲章外。不知人世更有何书”,中品者乃是“好名之士,附会理学之绪论,发为虚悬无薄之庄言”,下品者本来“视洋务为终南捷径,钻营不得,则从而诋毁之,以媢嫉之心,发为刻毒之词”。 这段分析虽然不无洋务官员的偏见,但所谓清流,的确并非辜鸿铭所想象的那般品格整齐,人品格调高下者,不一而足。

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从来等级森严,在乡野打拼得以出人头地的乡绅,与翰林院里饱读诗书、讲究优雅礼仪的上层贵族,自然不在一个文化地平线上。清流只是正途出身,清流之外,更有名士,所谓名士,科举出身未必重要,要紧的是要有非凡的文化品位,除了正宗的学问,金石书画,皆能玩赏。张之洞当年在京城,就组织过名士俱乐部,这都是张之洞看得起之人,不同于一般的“粗才俗吏”。文化品位的差异,形成了晚清士大夫的等级化落差。

同光年间,洋务派官员与奕䜣内外联合,打造了自强运动的高峰。慈禧太后当然要借助朝廷中的清流党人,牵制和平衡在一线主持实务的洋务派。这些在翰林院中夸夸其谈的文人词臣,所攻击的不仅是庸俗的李鸿章等洋务派,也同时横扫各种贪官污吏。于是,同光年间的士林舆论,出现了有清一朝以来前所未有的难得活跃。

明末的士林,曾经人声鼎沸,处士横议,形成了古代士大夫“清议”的顶峰,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发出自己的声音,黄宗羲甚至提出要办学校,让皇帝大臣到学校来,洗耳恭听读书人对国是的批评。天下之是非不应取决于朝廷,而是民间的天下之人。但清朝以控制舆论起家,开国两百五十年以来,即使康乾盛世,皆是死气沉沉。同治中兴,不仅表现在世俗化的洋务兴起,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乃是舆论板块的松动。对外开放必然带来统治阶层的分歧,而有了分歧,便会形成权力板块的松动,从而刺激为舆论的活跃。不过,清流与洋务的对峙,基本发生在体制内部,清流的“清议”,乃是庙堂内的声音,这与晚明的“清议”主要在庙堂之外,形成于江南的民间士林迥然不同。

不过,在同光年间,在上海的租界飞地,已经有洋人主办的民间报纸,最有影响的是《申报》,各级官员都通过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见闻与新知。《申报》的知识偏重洋务,但它的立场却是青睐清流的,常常放大清流对官僚的批评,《申报》与清流里应外合,形成了晚清庙堂内外的公共空间。中国的公共舆论,正式发端于1890年代的《时务报》,但在1860年代,已经有其先声。 IxH7dKCqlBrEcuQZ1gCJWSE1A/rz9OaGoY41tQAUsjbDJgt4jr4ltiGHAIyAn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