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唐代木结构殿堂,集建筑技术、佛像雕塑与彩画艺术于一身的伟构
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
佛光寺东大殿从西北角所见外观
佛光寺只有东大殿为唐代建筑,
它的柱位极工整,但梁架结构十分复杂,
使用最高级的四阿顶,即四坡五脊庑殿顶。
在殿内以相当考究的天花板将梁架遮住,
我们只能欣赏其配合金箱斗底槽形制的平闇。
下图剖开殿身,可看到屋架及覆斗形的平闇。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剖面透视图
1 柱头使用“双杪双下昂”斗拱,雄奇有力
2 檐柱与内柱等高,上放置大斗,再以乳栿相连,形成整体性的结构,梁柱粗硕,使用一等材
3 乳栿,为较小的梁
4 殿身内柱
5 外槽,指檐柱与殿身内柱两圈柱列之间所形成的空间
6 内槽,指由内柱柱列所框成的空间
7 保存唐代所塑佛像三十多尊
8 扇面墙作为佛台背景,围住佛台的神圣空间,背面也可施壁画
9 明栿,是可被看到的大梁,其长度有四椽,梁下发现唐代的施主名字与年代之题字
10 偷心造斗拱,是以数支丁头拱相叠而成,它对大梁帮助很大,可降低端点荷重之剪力
11 拱眼壁仍有唐代彩塑
12 平闇,为一种小格子天花板,内槽平闇较外槽高
13 草栿,在平闇之上,从地面看不到,所以不加修饰
14 大叉手,为一种斜柱,支撑脊榑重量,并且分向两端传递,以减少集中应力
15 唐宋时期屋坡斜度以“举折法”计算
年代: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 方位:坐东朝西
屹立一千多年的佛光寺东大殿,与南禅寺大殿同为中国罕见的保存至今的唐代木构建筑。其殿宇规模较大、形制尊贵,斗拱的技巧运用纯熟,因此更能展现唐代雄奇的木结构精神;殿内多尊巨大的唐代原塑佛像,以及珍贵的唐代壁画,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难得的瑰宝。
坐落于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目前寺内留存的建造于北魏的祖师塔,是全寺最古老的建筑,可能为初创期的证物,具有很高价值。尔后7世纪唐代的高僧传记中,曾多次提到这座兴旺的寺院,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后,五台山多处寺院遭毁,佛光寺亦未能幸免于难。目前所存的东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外观大气庄重,木构简洁明朗,精练地传递出唐代建筑的特色。而因地处偏僻,久遭世人遗忘,在1937年被发现时,还写下中国建筑研究史上一段动人心魄的插曲。
1 佛光寺东大殿正面外观。它坐落在山腰,所以台基不高。梢间辟直棂窗,形式古朴
2 佛光寺东大殿中门及匾额“佛光真容禅寺”
3 东大殿屋顶为单檐庑殿顶(黄丽卿摄)
4 唐代覆盆式莲花柱础,左右地栿各遮盖了一部分
5 山门内立一座唐乾符年间经幢
6 东大殿后面的祖师塔为六角形古塔
7 唐大中十一年的经幢可为东大殿建造年代之佐证
佛光寺祖师塔剖视图
祖师塔底层内部中空,但顶部以砖逐层挑出内缩,以增加结构的稳固
佛光寺的东、南、北三面环山,顺应着西向较疏阔低下的山腰地形,各殿建筑分置于三个不同高度的台上。历经一千多年变迁,佛光寺今日所见的整体配置略显凌乱。现存物除北魏的祖师塔、唐代的东大殿,以及分别设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与乾符四年(877)的两座唐代经幢外,年代较早的还有金代的文殊殿,其余则多为明、清所建。
古松相伴的东大殿,位居寺内最东端的高台。循阶步上高台,但见大殿后侧紧邻山壁,殿前空地狭小局促,更可体会1937年建筑学者梁思成近距离乍见佛光寺时景仰的心情。
东大殿左后方的祖师塔,为开山祖师第一代沙门圆寂后的墓塔,虽无落款,但就形式来看应属北魏时期建造,这与文献记载大佛光寺初建于北魏,大殿建成不久后禅师圆寂并葬于寺旁的说法不谋而合。塔身为六角形砖造,除基座外共分两层,底层中空,原为放置舍利处;西面设门,上方以印度风格的火焰楣装饰;上檐转角柱及塔顶造型奇特,使用佛教建筑喜用的山花蕉叶。
巍然矗立在高台上的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四周不做副阶周匝。尊贵巨大的单檐庑殿顶,几与墙身等高,屋顶出檐深远,但屋面坡度舒缓;近观时,屋檐起翘昂扬,檐下尽是硕大疏朗的斗拱,展现力与美的结合。正门上“佛光真容禅寺”的巨大匾额,颇具唐风。中间五间设厚实的板门,与殿内龛台宽度相配;左、右梢间填以槛墙,增强结构的稳固性,并开设直棂窗。这些都是唐代的典型手法。
大殿平面呈长方形,由“外槽”及“内槽”大小两圈方盒状柱列套成,两者之间以木梁斗拱连接,这种构造在《营造法式》中称“金箱斗底槽”。入口门板装设在外槽第一排柱位,内槽高敞的空间,设置面宽五间的大型佛台。结构采用所有柱身等高的“殿堂造”,是木构架中最高级的做法。广平的地盘是建筑的基础,其上按柱位安置了三排柱础,前两排为唐代常用的覆盆式莲花柱础,造型十分优美;龛后柱础则是就山势整地砍凿天然石块而成,乃顺应地形之作。圆柱顶部等齐而立,高度为直径的八至九倍,相当壮硕。其上以层层斗拱相叠来塑造屋顶的坡面,整个叠斗的高度超过柱高的一半。殿内的大木结构以格子状天花板——平闇——为界,下方为视觉焦点,必须是精雕细琢的明架,上面看不见的部分则为结构性强、略施砍琢的草架。草架的脊榑是以大叉手(或称“人字叉手”)的斜柱固定,与南禅寺大殿的做法如出一辙,反映唐代木结构的特色。
不过,相较于面积小巧、结构精简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在斗拱运用上比较复杂,数量也明显增多。其外槽檐口的柱头斗拱,采用较高级的双杪双下昂;而转角处为使屋角起翘,出三下昂;两柱之间另有补间铺作。内槽则以四跳斗拱层层出跳,特别之处在于全部未出横向斗拱,称为“偷心造”。无论是整体外观还是细部结构手法,佛光寺东大殿都展现了唐代大型木构建筑浑厚雄奇的风采。
1 转角铺作可见到昂,昂具有出檐及降低檐口的作用
2 计心造斗拱使双向受力平衡,枋上“隐出”拱形
3 东大殿转角铺作,唐代阑额上不施普拍枋
4 东大殿细格平闇与乳栿斗拱构造,古时这是大殿之前廊,后世才将板门向外移置
5 佛光寺东大殿大木构造模型,侧坡内可见“丁栿”承重之构造(1980年指导学生庄柏炎制作)
双杪双下昂
“杪”意指树梢,亦有“抄”字之说。宋《营造法式》中,华拱也称杪拱,出一跳华拱称为“单杪”,两跳即“双杪”。双杪双下昂是檐口柱头斗拱采用的一种较高级的做法,由两层斗拱及两层向外斜出的下昂组成。出昂的做法可调整檐桁高度,让檐口处屋顶的反曲度加大,从而使雨水向外滑得较远。
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拱分析透视图
可见檐柱上采用“双杪双下昂”
1 东大殿内一景,可见平闇笼罩全殿,其下并有明栿及偷心斗拱加以支撑,体现合理有序之构造精神。而佛塑之背光高耸伸向屋架之间,也创造和谐的空间美感
2 东大殿内转角之斗拱使用偷心造,自五层柱枋伸出,承托平棋枋与密方格子平闇。图中可见斜木条峻脚椽,如覆钵笼罩佛殿的神圣空间
3 东大殿内佛台宽达五间长度,台上或坐或立共三十多尊佛塑,虽经后世重新髹漆,色彩浓艳,但基本上仍为唐代原塑,造型神容皆极优异
4 东大殿佛台南边的普贤菩萨骑白象,立像为胁侍菩萨,其左前方为魁伟的护法天王
佛台位于内槽柱间,占了殿内一半面积,充分展现了唐代佛殿内不以香客礼佛空间为重的观念,与后代禅宗寺院佛龛退居后侧、前方留出宽敞空间之布局迥异其趣。台上以三世佛分为三组配置,释迦牟尼佛宝相庄严、盘腿居中而坐,左右向外分别有阿难与迦叶、供养菩萨、胁侍众等;弥勒佛与阿弥陀佛亦有供养菩萨、胁侍众环侍;佛台的两端则为獠蛮与拂霖、普贤与文殊菩萨、童子、胁侍菩萨及天王,可谓集唐代泥塑艺术之大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侧持剑天王的背后,恭敬地盘坐着一位女像,据考证即为施主宁公遇。其发髻高盘,面容饱满又不失优雅,衣着为中唐妇女常见之裙腰高系的宽领大袖衫,两肩罩以如意纹披肩,双手隐入袖中,处处呈现中年妇人的华美神韵。另外,南侧窗台下有重建时的住持和尚愿诚法师塑像,身着袈裟,方头大耳,颧骨高突,眼目低垂。这两位几为一比一的写实塑像,制作时间应在佛寺落成之后,真实地传达了唐代的世俗面貌。
佛光寺东大殿大施主宁公遇像
佛光寺再发现的故事
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秉持“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凭着稀少的线索,决意前往佛光寺探访。他们骑着骡子抵达五台山南台外人迹罕至的豆村镇,当巍峨的佛光寺东大殿在夕阳映照下乍现时,一行人顿时心绪澎湃,身心疲惫一扫而空,梁言“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正是最佳写照。
这些奠定中国建筑史基础的学者,虽然依结构判断认定其为唐代建筑,但为求严谨,仍辛勤地钻爬到天花板上方寻找落款,遍寻不遇。最后居然是借助林徽因的远视,于昏暗中瞧见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大唐大中”等唐代题字,再与殿前经幢之人名及建造年代核对,至此佛光寺为唐代建筑的身世才得以确定。
根据梁思成查阅唐史考证,中唐权重一时的宦官王守澄曾官居右军中尉。这位宁姓妇人可能是为了回报恩情或克尽孝道,超度恶贯满盈的王守澄,故捐资重建了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闇天花中高旁低,
与五脊四阿顶内外呼应,表里合一。
本图采横剖透视表现佛像成列之庄严气势。
佛光寺东大殿正面长向剖面透视图
1 释迦牟尼佛
2 阿弥陀佛
3 弥勒佛
4 文殊菩萨
5 普贤菩萨
6 左右廊的罗汉像为明代所塑
7 双杪双下昂
8 峻脚椽为斜置枋
9 大叉手为唐构特色之一
10 平闇为小格子天花板
佛光寺东大殿正面透视图
中央五开间设板门,左右梢间辟直棂窗,比例均衡,体现大气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解构式剖面透视图
本图可见屋架与平闇高低分布之关系
宋代殿堂造木构架短向剖面透视图
宋代厅堂造木构架短向剖面透视图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其技术之精湛堪称世所罕见。宋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指出有“殿堂造”与“厅堂造”之构法,除了用料大小不同,空间高低深浅的塑造亦有别。
“殿堂造”的所有柱子大体等高,因此在阑额上分布斗拱铺作,逐层加高以承梁;它可以减轻梁所受的弯矩,并可在成圈状分布的铺作上覆以天花板或藻井,室内高度较低。《营造法式》举出多种类型的平面配置,供不同建筑使用,例如所谓的“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就是仰望天花板时梁柱之分布形式,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即属于“金箱斗底槽”形制的殿堂造。但像大同善化寺山门不做天花,所有斗拱似平浮在半空中,虽仍具有加强构架刚性之作用,就空间的完美度而言则略有不足。
相对地,“厅堂造”一般内柱高而外柱低,《营造法式》中有数种类型,都是梁一头架在外柱斗拱上,另一头插入较高的内柱腰身。厅堂造为广大的南方民间所使用,略有穿斗式影响之痕迹。它常采用“彻上明造”之做法,不做天花板,让我们进入殿内上望,可一览无遗地欣赏屋顶下所有梁柱,这确是厅堂造的空间特色,例如同样位于大同的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唐宋时期为数颇多的三开间寺庙,木构简洁有力,例如山西南禅寺、延庆寺,以及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皆属厅堂造。初祖庵为正方形小殿,为了佛台空间能更开阔,采用移柱法,后内柱向后移。南禅寺内部无柱,而延庆寺则利用抹角梁承担屋顶重量。
脊槫支撑材演示图
脊榑下方的支撑材,在漫长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过程中,有极大的转变,南禅寺使用的大叉手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例。按现存建筑及数据显示,脊榑支撑材基本上经过以下三个演变历程:
大叉手: 两侧以斜柱固定,这是唐以前及唐代的木构做法,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南禅寺大殿亦使用之,另外在具有唐风的日本法隆寺回廊亦可见到。
叉手与短柱并用: 除了叉手,还以架于横梁上的短柱抵住脊榑正下方。短柱因柱身短小,故又称侏儒柱、童柱、瓜柱或蜀柱。这种并用的做法出现于宋代以后,能增强结构的稳固性,如独乐寺观音阁、晋祠圣母殿皆采用之。
垂直短柱: 叉手因支撑功能为短柱所取代,至明清时不再使用,亦使得斜向支撑材逐渐消失于中国传统建筑中。而短柱下端与梁搭接处,尔后出现脚背、驼峰或瓜筒等丰富的样式,增添了装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