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造建筑
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李家庄村
外观古朴的南禅寺大殿,是一座造型优美的唐代小型佛寺
结构简洁,殿内无柱,
并保有十数尊唐塑佛像,
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造建筑。
下图剖开一半屋顶,可见到
大叉手支撑脊榑,
以及精练有力的屋架结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解构式鸟瞰剖视图
1 月台
2 台基,为唐代原物
3 唐代盛行的直棂窗
4 明间开双扇板门
5 明间檐柱
6 两柱之间不做补间斗拱
7 殿身为一圈柱构成,共用十二根柱子,与土坯墙结合为一体,殿内为无柱空间
8 阑额
9 柱头铺作
10 柱头枋
11 丁栿,骑在四椽栿上,外端架在柱头斗拱之上
12 属宋法式之“厅堂造”,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梁枋及斗拱用材硕大,相当于宋法式之三等材
13 驼峰,立在四椽栿之上
14 托脚
15 大叉手,支撑脊榑
16 椽条等距铺排在柱头枋上
17 翼角椽呈扇形排列
18 角梁
19 鸱尾,为近年经考证复原之物
年代:唐建中三年(782)重建 方位:坐北朝南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建于唐武宗灭佛前的佛寺。由于位处五台山偏僻的悬崖台地上,故逃过会昌法难及历代兵灾的摧残;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因而又躲过虫害天灾的肆虐。在漫长的岁月中,南禅寺大殿虽得以幸存,却几乎遭人遗忘,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重新绽放它在建筑史上的光辉。此殿因发现时间晚于佛光寺东大殿,且规模及复杂度皆不如佛光寺,所以名声较不响亮。但是南禅寺大殿在建筑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殿内保存着唐代原貌的塑像,更属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根据殿内梁底题记,南禅寺大殿曾于大唐建中三年(782)重修,表示其创建年代应更早于此。不过因为是地方佛寺,史料有限,它究竟创建于何时,不得而知。除了大殿外,寺内还有山门、罗汉殿、伽蓝殿、护法殿、观音殿、龙王殿等配殿及禅房等,均为明清时期增补之物。
南禅寺附近没有大型建筑物,只有庄稼麦田与树林。这座寺院伴随着气氛宁静的农村,形成一种简朴幽雅的禅境。在唐代,这是大多数村庄都可见的乡村型佛寺,仿佛土地公守护地方,照顾劳苦大众,南禅寺大殿因此令人倍觉亲切。
南禅寺大殿的精华,集中在其保存极为良好的唐代木结构。对照宋《营造法式》,它属于厅堂造“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明间檐柱在阑额之上放置栌斗,再依次叠以斗拱及四椽栿,最上方以叉手支撑脊榑,完成屋顶构架。因为量体小巧,柱位与厚墙结合,殿内呈舒展的“无柱空间”;柱子使用微向内倾的侧脚,角柱微微“生起”,使结构更显稳固。木构件分布非常严谨,没有多余的结构,也不置补间铺作,结构上已达“增一分则赘,减一分则少”的境界。整体空间如诗一般,用字精辟而意境深远。
外观呈古朴之美的南禅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亦为三间,平面近正方形,立于高台座上。明间为具门钉的双扇板门,左右设直棂窗,木柱嵌在厚墙内。单檐歇山的九脊顶,近年经过考证修复,飞檐舒展深远,如大鹏展翼。正脊略带曲线,两端置巨大鸱尾,左右拱卫。屋面坡度极为缓和,显现了唐代“举折式”屋坡的特色。屋檐底下的斗拱简练大方,纵向内外用双华拱,横向一跳出横拱,二跳则为刻在枋上的“隐出拱”,为唐代木构造常见手法。
1 南禅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亦三间,内部无柱,构造简洁
2 南禅寺大殿之侧面与背面皆以土坯墙包覆
屋架采用“彻上明造”,也称为“露明造”,即室内无天花板遮挡,屋架的木结构一览无遗,椽条、大叉手、椽栿、驼峰、角梁、斗拱,所有木构件皆清晰可见。其脊榑下方以两支斜柱固定,形成人字形的“大叉手”,为唐代通行做法,南禅寺大殿是目前所见的最早实例。
殿内空间与佛像的关系很协调,宗教气氛塑造得极为成功。呈凹字形的低台座约占殿内一半面积,十七尊形态各异、表情生动的泥塑佛像左右展陈,吸引人们靠近。望着佛像,就犹如面对平日闲话家常的朋友,令人觉得毫无距离感,这一切都散发着密宗佛寺特有的精神。
而且这些塑像保有唐代雄健圆润的风格,艺术价值极高。主尊为盘坐的释迦牟尼佛,像后并有雕凿精致的背光予以烘托。文殊菩萨骑狮,普贤菩萨骑象,立于佛之左右。另有一对供养菩萨端坐于莲座上,细小花梗承托着盘状莲花,宛若烛台,使菩萨极具飘逸之感。此外,还有阿难、迦叶两弟子崇敬地随侍于佛的两旁,两侧则置庄严威武的胁侍菩萨及天王像。在肃穆的佛像间,左右立着与常人身材相近的驯狮者拂霖、牵象者獠蛮与童子四座塑像,各尊塑像神情、姿态活泼而自在。虽然南禅寺塑像数量较多,但因高低大小得宜,分布均匀,与建筑配合得天衣无缝。
南禅寺的屋架结构与殿内佛塑
基本上仍为唐代原物,大木结构高明,
空间之高低繁简与佛台上的塑像配合,
佛像背光恰好容纳在四椽栿之内,
本图采用单消失点的掀顶透视法表现。
南禅寺大殿解构式掀顶剖视图
1 凹字形佛台较低,数十尊佛像环侍于释迦佛左右,阵容极为壮观庄严
2 佛像结跏跌坐,背光高耸凸出于左右屋架之间,虚实相应,简单但隆重,为极高明之设计
3 柱头上用五铺作斗拱
4 南禅寺为“彻上明造”,进入殿内可见四椽栿架在半空中,所有构件清楚展现唐代风格与力学之美
5 出际较长,脊槫之下以斗拱传递重量
6 鸱尾为唐代建筑屋顶特色之一,但南禅寺的鸱尾为近代大修时所补配
南禅寺大殿剖面透视图
1 直棂窗
2 四椽栿长10米余,架在前后柱上,即宋《营造法式》的厅堂构架“四架椽 屋通檐用二柱”
3 叉手传递脊槫重量
4 巨大的驼峰有波形边缘,在简洁大气的屋架上融入柔和的构件
5 隐出拱即在枋上刻划拱的弧线
1 南禅寺大殿山墙,可见屋坡和缓
2 南禅寺大殿柱头斗拱,纵向第一跳偷心,不出横拱,而枋木隐出拱形,拱底可见卷杀五瓣之制
3 转角铺作不施普拍枋,栌斗上出三向华拱
4 南禅寺大殿使用自然形石柱础
5 南禅寺殿内的唐代佛塑,中央为结跏趺坐的释迦佛,两旁分列文殊与普贤菩萨,佛像高低大小与建筑室内空间配合无间,极为和谐
6 南禅寺大殿内佛像仍为唐代原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黄土高原高台上的南禅寺
佛教圣地——五台山
中国佛教圣地向有“四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与普陀山,乃分属文殊、普贤、地藏、观音四大菩萨道场,其中又以自北魏以降长期发展的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为首。
北魏、北齐、北周及统一的隋唐均建都北方,对中国北疆勠力经营,当时统治者力倡佛教,大力开凿石窟与兴修佛寺。山西地区因地处黄河河套,发展为北疆重镇,其中位于北部的五台山,由东、南、西、北、中五处山上平地组成。这里虽然纬度高,却生长着可供建筑使用的大树,再加上政治力的支持,也为建造山中古刹提供了绝佳环境。
栋架也称为梁架或屋架。中国建筑的栋架历经几千年演进,与西洋明显不同的是,大体上不朝三角形桁架发展。矩形屋架虽然刚性不足,但反而拥有弹性抗震的优点。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大叉手及托脚,具有局部的斜撑作用;不过宋代之后,几乎不用叉手了。
宋《营造法式》称栋架为“草架”,设计图则称为“草架侧样”。栋架是梁柱与斗拱结合的产物,但柱位的地位相当关键,因此《营造法式》特别用“几架椽屋用几柱”来描述一组屋架。草架的规模用“四架椽屋”“六架椽屋”“八架椽屋”或“十架椽屋”等来命名,同时也指出用三柱、四柱、五柱或六柱。当室内空间有特殊需求时,则施减柱或移柱。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出现减柱法,而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即施移柱法,方能容纳藏经转轮。
栋架的细节很多,除了叉手外,还有侏儒柱(瓜柱,福建称瓜筒)、虹梁(月梁)、拉系左右屋架的襻间,以及卷棚,中国南北各地皆不同,反映了地域特色。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匠用横木重叠代替侏儒柱,有如罗汉枋或井干式结构,为他处所未见。中国南方则仍保存许多古老木构遗制,喜用虹梁,向上弯曲的虹梁具预应力,俗称“粗梁细柱”,将构造的特色融入建筑空间美感之中。
明清以降,民间匠人流行以“抬梁式”与“穿斗式”来称说中国最主要的屋架形式,但两者在实际建筑物上常交替混用。同一座建筑,明间虽用抬梁式,次间可能即用穿斗式。南方甚至常见一组抬梁式屋架中,出现局部的穿斗式。各地栋架实例显现了匠师们灵活运用的智慧。
1 浙江东阳卢宅梁架,粗梁细柱为其特色
2 东阳卢宅梁架可见虹梁古制
3 东阳卢宅梁架曲线优美的虹梁
4 福建泰宁尚书第的梁架使用溜金斗拱
5 福建莆田玄妙观彻上明造屋架
6 上海豫园用“一枝香”卷棚
7 南京夫子庙内殿梁架为分心式,中柱出丁头拱
8 皖南棠樾祠堂梁架,卷棚顶运用在檐柱与金柱之间
9 山西洪洞广胜下寺使用减柱法的梁架
10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梁架用“丁”出厦
11 山西交城天宁寺抬梁式梁架
12 云南丽江民居使用古法新建的梁架,梁上叠木成为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