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版序

建筑本身拥有一个真实的舞台空间,其具体的形象会透露各种文化、历史、科技、美学、艺术等信息,建筑史研究的魅力,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述,可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史正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我的故乡淡水有清代的寺庙与古宅,也有17世纪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所建的红毛城,在这些古建筑中来回穿梭,予人走入时光隧道之感,毕竟,建筑本身蕴藏许多故事,也因见证时代更迭,成为不可替代之文化资产。

1968年,我于台北阳明山就读文化大学建筑系,受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卢毓骏教授启蒙,对古建筑产生了兴趣。当时所能阅读的中国古建筑资料极有限,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首批重要史料,读了梁思成、刘敦桢及刘致平等学者的调查研究论文,获益匪浅,尤其是字里行间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令人感动。其后我在日本又陆续购得伊东忠太等学者的书籍。这些书成为我神游与认识中国古建筑的主要门径。

为了教学与研究及探亲,1988年我首次偕妻淑英前往广州、武汉、苏州、南京、福州、泉州、潮州等地,走访书中所载的古建筑。1990年后,我经常参加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举办的民居学术研讨会,行脚各地考察形形色色的民居。民居为芸芸众生所居,它表现的文化面不下于宫殿寺庙,也深深吸引我。在古建筑的研究道路上,曾有人批评梁思成只重殿堂,不重民居,还封给他“大屋顶”的外号,其实纯属似是而非的论调。吾人应知,研究寺庙或教堂,与宗教信仰无关。研究宫殿或民居,也与意识形态无关。何况民居当中也有三教九流之分,何能画地自限?一般而言,宗教建筑或宫殿因投下大量物力与时间,所累积的文化、技术及艺术成分较丰富,较能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对象。

199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增弼教授陪我到苏州考察园林及家具,经其引见,在北京见到了刘致平先生。承他赠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我才知道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学者投下心血进行调查研究。近年,中国建筑史之研究又达到一个高峰。2003年,由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姮、潘谷西与孙大章等学者主编的五卷《中国古代建筑史》,集结了当代实力最强的学者投入编写,内容丰富扎实,我深感钦佩,并从中获益良多。

笔者的祖先在三百年前从福建迁徙到台湾淡水,同时福建与广东的建筑也陆续被引进台湾。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热衷古建筑之研究,不断将调查笔记及拍摄之幻灯片整理成各种文字图稿用于教学和出版,1979年我写了《台湾建筑史》,即是完成初步为建筑代言的梦想。回顾1988年至2000年间多次到大陆考察古建筑,虽然舟车劳顿,旅途极为辛苦,经费皆自筹,但仍乐此不疲。这些年来大略走遍大江南北,目睹曾经神游,且心向往之的唐宋古建筑。最大的动力,应该是古建筑蕴含丰富的智慧所散发的魅力吧!

基于建筑专业训练,我看建筑特别关注建筑的构造与造型设计,尤其是大木结构及空间配置。到各地考察古建筑,速写本与相机不离手,一座小小三开间殿堂,我可以画数张图,拍下一百张幻灯片,心想:老远跑来参访,重游不知何年何月,不能辜负古人心血!建筑是三维空间的立体物,如何用平面图画表现其造型与空间,千百年来一直是建筑家探讨的课题。现在借电脑绘图之助,很容易得到3D图样。但传统建筑师多擅长绘画,他们徒手精准地传达眼中所见与脑中所想的形体。在古建筑现场,直接面对心仪已久的建筑速写描绘,对我而言是人生至高享受—建筑物无法带走,画下它才算真正了解它。我每画完一幅建筑解剖图时,心里都觉得很愉快,仿佛回到建筑的前世,在现场与主事匠师进行了对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003年我写成《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即萌生以解剖图法撰写中国古建筑专书的构想,其实这已是一个二十年的梦想!如何让梦实现?感谢远流出版公司力促这个梦成真。

2005年起着手撰稿及图样绘制,所选均为中国建筑史上最经典的作品。选取标准包括:“年代古老且稀少,具代表性,并能反映审美及建筑智慧者”,如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具孤例之角色”,如登封嵩岳寺塔、正定隆兴寺、苏州城盘门、大同云冈石窟及敦煌莫高窟;“建筑构造及技术艰深罕见者”,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南京城聚宝门(今中华门)、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阜孔庙奎文阁、北京天坛祈年殿及福建云龙桥;“建筑造型优美,或雄伟,或朴拙,或秀丽”,如紫禁城角楼、平遥古城市楼;“融合外来文化”,如喇嘛塔、清真寺、北京碧云寺塔,以及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和普宁寺;“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奇特者”,如福建安贞堡;“建筑设计克服技术上之障碍,利用高明手段解决问题者”,如闽东民居;“具创意及启迪力量,令人惊叹之建筑”,如福建土楼;“建筑空间、造型呈现中国文化特质,表现儒、释、道哲学者”,如北京北海小西天、国子监辟雍等。

总之,这是以台湾学者的观点写成的有关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书,我是从传统儒、释、道哲学对中国建筑之影响的角度,去解读及诠释这些经典古建筑,并以亲自到访过、有现场体验、能正确画出透视图的作品为主。我尝试用剖面、掀顶及鸟瞰等透视角度来分析古建筑,这些方法是在“解构”一座古建筑,但却可以让读者用眼睛身历其境地走进古建筑!

2007年《巨匠神工》(即《穿墙透壁》的繁体中文版)一书出版时,依建筑特质分为“神灵的殿堂”“帝王的国度”“众生的居所”三个部分。经过十多年,很幸运地我又获得许多机会考察中国的古建筑,其间主要是受邀参访、演讲或办展览,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福州与太原等城市,讲课之余,我都争取时间考察附近古建筑。其中2009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古建新书发布会时,再次参观雨花阁及畅音阁。2018年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时,再访五台山名寺古刹,并到晋北看朔州崇福寺。2019年到福州讲课,专程到永泰县看庄寨民居,收获极多。所见的建筑印象至今仍深深铭刻在心,我决定将这些优异的古建筑以剖视图法再画数十例,纳入本次的增订新版之中。在此我特别要向曾经给予考察古建之旅协助的人士表达敬意,包括北京的晋宏逵先生、王亚民先生,山西的石金鸣先生、张元成先生、梁育军先生,福建的黄汉民先生、林从华先生、张培奋先生,广东的柯丽敏女士,以及台北的黄寤兰女士等诸友。

《巨匠神工》及其简体中文版《穿墙透壁》出版之后,得到爱好中国古建筑的广大朋友的回响鼓励,也要感谢细心的读者来函指教透视图或地点的错误,使我有机会在增订版中修正。事实上,我在古建筑现场考察时也有许多看不清楚的地方,回台北后在书桌上画草稿时,才发觉现场的观察仍有盲点。基于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总是企图将复杂的结构,以简单明了的图像,传达给读者。建筑有深厚的文化承载能力,但它是科学的产物,古人发挥智慧将材料以合乎物理的逻辑创造出来,传达不同时代的文化,也透露出时代局限。我们后人对古代的理解,是透过我们有限知识的诠释,其中显然仍有无法完整对话的遗憾。所以历史学家常说回顾过去是一种思想的历史。我们欣赏中国历代古建筑,既然不可能置身古代,我们更应以设身处地的态度来欣赏,让古建筑温暖我们的心灵。

这次《穿墙透壁》的新版系列增订,内容繁多,共72篇经典建筑。在中国浩瀚历史及广袤土地之下,限于个人条件与能力所及,且我个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仍是一个片面角度而已,难免有遗珠之憾。本书旨在表达我个人对中国古建筑伟大匠艺的敬意以及研究心得之分享,尚祈方家指正!


2022年5月 XGNUFCTJOyAXG5ayod/ufRZIOayYfvBEDYAdztIzo7auVC92w4IL+7g+P9MnCJ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