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教授年轻时就热爱传统建筑,又是少有的徒手摹写建筑的能手,在古建筑的研究上,早已崭露头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花了数十年时间,认真访问、记录了大陆主要的古建筑,其足履之广、用心之深与专注的程度,无人能出其右。他的解析图与照片颇为珍贵,建筑界久有所闻而不免未能一睹之憾。很高兴远流有此魄力,集多人之力,协助李教授将材料整理出版,实为建筑界一大盛事。这可能是中国古建筑著作中,表达最清楚、内容最精准、图面最悦目的一部书。
(汉宝德,建筑学者)
李乾朗精通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技法与装饰加工,以充满感情的目光,让丰富的细节在现代苏活。李乾朗同时也是知名的古建筑透视图法第一人。他熟练的技巧在这部作品里充分发挥。将散布在中国各地的寺庙、宫殿、民家与园林等数十座知名古迹,每一座都以确实的视点俯瞰,将复合的空间结构灵活再现。本书视点上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外观与内部的透视图呈现在同一画面上。借由这个手法,把从外观无法推测,惊异未知的内部景象描绘出来,仿佛是精密的人体解剖图的透视方式,让读者得以正确了解。这是一部古建筑巡礼不可欠缺、重要而珍贵的著作。
(杉浦康平,国际知名设计大师)
我是学美术的,特别看重绘图工作,我主持《汉声》杂志美术部门,因此建筑图绘常常责成编辑向乾朗兄求教并学习,他们都和我一样,称他为“李老师”。每回同行考察时,他不但勤于拍照记录、绘图讲解,还很细心地观看生活道具、手艺工具和操作方法,并会见微知著地边看边说,深入之处还会就地告知营造方法及匠师流派。回到歇脚的地方,他可以立即选择视点,以最好的角度切入,这时的他好像有透视眼,能看穿房子,理出结构。好几百幅黑线图稿就是这样出来的,张张都是古建筑的宝贝。乾朗出书,是他数十年研究中国经典古建筑的总成果,尤其书中数十幅彩色透视大图与线图最为精彩。身为老朋友的我,在此为他喝彩,也为读者感到高兴。
(黄永松,《汉声》杂志创始人)
过去每当我和梁思成先生谈到他做学问的事时,他往往只淡淡地一笑说:“这只是笨人下的笨功夫。”今天当我看到乾朗的这部大作时惊呆了,不禁想起了梁公说的“笨人下笨功夫”的话。乾朗不仅受过建筑学深入的专业训练,近数十年来更走遍了大江南北,对中国古建筑有了亲身的领会和体验,因而他才有可能将中国古建筑中最经典的作品挑选出来介绍给读者。本书又不同于一般的读物,乾朗每调查一处古建筑时都是用全身心去体察的,书中的数十幅图画即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因此他可让读者用眼睛走进古建筑,而这正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最可贵的是,它不仅供业内人士阅读,还面向广大的社会人士,面向所有非建筑业的朋友们。
(林洙,梁思成遗孀,著有《大匠的困惑》等)
神是境界,工是方法。“整体论”是工,是中国古建筑规划与设计之方法,由此奥秘之大法将古建筑创造至神的境界。此部作品是李乾朗教授用数十年的生命,深入探讨数十座经典中国古建筑物,采用剖视图与鸟瞰图手法,来展现整体论如何在中国古建筑之空间布局、造型设计、建筑构造之应用。这是一部中国古建筑解密入手之好书。
(李祖原,建筑师)
中国木构建筑构件繁杂,园林和民居又多因地制宜,使得空间的组构更是难以掌握,常让观者止于神往,却又知难而退。我在多年前研习江南园林期间,就非常羡慕乾朗的一双似X光的眼睛及电脑般的巧手。他的双手一如传统建筑师,总能精确地传达双眼所见及脑中所想的形体,画出来的图让人一看就懂。数十年来他对古建筑研究不断投入热情,知识渊博,手绘的图风也越见成熟亲和,能深入浅出地带领着神往者拨开迷雾,进而触及中国建筑的精髓。
(黄永洪,建筑设计师)
如果真相信众生皆有轮回转世的话,乾朗兄一定是那千年木作老匠师,几番幻化转世、穿越千年时空复返而来,目的是扫描他那累生累世所建造的,且尚留在人世间的老建筑,准备带到下一世去吧!年轻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曾经是室友,我常常三更半夜被挖起来看他到全台湾各地拍来的老房子的幻灯片,他说话的神采如同把那些房子说成是他的一样。这一晃数十年过去了,而他已经从台湾地区走到大陆各地,依然那样说话,依然那样画图,当然愈来愈纯熟,犹如他前世曾经画过那些画、盖过那些建筑一样。今天的他,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守护神灵。而返还古建筑匠师本性的乾朗是否还记得那个很会弹吉他的阿朗?我脑海里常回荡着他那自在的吉他声,那是我年少时候一段很美丽的记忆。
(登琨艳,建筑设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