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来说,他的一生中有三大福地:一个是濠州城,一个是定远县,还有一个是应天府,而在这对朱元璋而言的三大福地中,又尤属应天府对他最为重要,这里无疑是他当之无愧的龙兴之地,话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之后,便第一时间自立了门户,他离开郭子兴经营的濠州城,去往定远县开拓新地盘,当时朱元璋仅仅从濠州带走了二十几个亲信,当时任谁也不会想到,仅仅两年后这二十几个人能发展成十万人,还攻占了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一出战略要地集庆路,也就是后来的应天府。
先来说说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把他那二十几人发展成一股强大军阀势力的吧,朱元璋第一次扩军在前往定远县的路途中,在张家堡招募了当地一支三千人的民兵自卫队,当时天下大乱,很多反元军阀,打着反抗元廷的起义军名号,实际却做着抢劫百姓的勾当,很多地方的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组织青壮年男丁,自发组建起纪律松散的自卫队,张家堡的这支三千人队伍就属于这样一种形式,至于朱元璋怎么就能凭借手里的二十几个人,硬生生的就能说服一支三千人的队伍认自己当老大,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搞革命”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朱元璋毕竟是将来的洪武大帝,天命所归,这群无名小配角们自然对他趋之若鹜。
几乎在差不多时间,朱元璋还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收服了附近一支八百多人的强盗队伍,手里有了三千多人后,朱元璋艺高人胆大,竟然仅凭这三千多人就敢铤而走险,率众偷袭了定远县附近横涧山的一伙足有三万人的元军营地,更神奇的是,这场看似不可能打赢的恶仗,还轻而易举的大获全胜,几千蒙古兵或被打死、或被打跑,两万多名原本效力元廷的汉人官兵被朱元璋收编,凭借着手里的这三万兵马,朱元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占领了定远、滁州、和县等地盘,前来投靠他的人更加络绎不绝。李善长、邓愈冯国用、常遇春、蓝玉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奔朱元璋的。
手里的兵马多是多了,可是如何养活这些兵马又成了难题,无论是定远、滁州还是濠州、凤阳,既没有天险可守、城池也不坚固、地盘还太小,都不适合当根据地,在附近,唯有长江以南的六朝古都集庆,才适合当做可以养活数十万雄兵的长期根据地,集庆就是如今的南京市,也就是大明时期的应天府,朱元璋占领滁州后,先后三次攻打集庆,前两次都以失败收场,第三次攻打集庆的时候,朱元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亲自率领全部得力将领,以及六万多兵马倾巢渡江南下,当时朱元璋手里的全部兵马,大概也只有七八万人仅仅只留给马秀英一万多人坚守后方。
毕竟前两次攻打集庆都失败了,朱元璋原以为这第三次攻城之战不会顺利,就算赢了,也是一场恶战之后的惨胜,可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头上散发的主角光环,朱元璋攻城的第三天,集庆府外围的三万六千名守军,就宣告弃械投降,当夜,朱元璋很有政治智慧的特意安排五百名降兵给自己守夜,以此昭示自己信任降兵,这件事又经过一番包装宣传,很快就传到了集庆府城内的守军耳朵里,极大地动摇了他们的军心,接下来的战斗十分顺利,朱元璋总共用了不到十天时间,没有付出多少伤亡牺牲,就顺利攻下集庆,并将其改称应天府。
应天顾名思义,寓意“顺应天命”,毫无疑问,朱元璋这时候肯定已经有了夺天下、当皇帝的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