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史上,朱棣五征漠北、气势磅礴,这一军事行动是大明武力的完整展现,也体现了朱棣作为一位帝王巩固边疆、维护皇权的枭雄壮志,朱棣亲率大军深入漠北,与蒙古鞑靼、瓦剌等部刀兵相见,这一军事行动对于中原民族,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人员往来产生了极大影响。
朱棣在“靖难之役”继位之初,北方的蒙古势力虽然早已退回草原,但他们并未被斩草除根,这些少数民族积蓄力量,其中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时而相互攻伐,时而联合侵扰大明边疆,抢掠边疆民众财物,并且经常杀害无辜百姓,鞑靼部落尤其猖狂,不仅拒绝向大明称臣纳贡,还杀害大明使节,朱棣深知若不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不仅民众会继续罹难,自己的统治也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亲自率军打击蒙古势力,稳固北疆。
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共五十万大军,出居庸关,经宣府,向漠北敌人最猖獗的地方挺进,明军势如破竹,在斡难河畔与鞑靼主力遭遇,朱棣在战斗中亲自披挂上阵,指挥明军发起攻击,明军以火器部队为前锋,鞑靼军在这样的强大攻势下顿时乱了阵脚,激战后鞑靼军全线溃败,明军大获全胜,虽然鞑靼部遭到巨大打击,但瓦剌部在首领马哈木带领下日益壮大,朱棣再次率军征讨,明军与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展开决战,瓦剌军占据险要地势,三万骑兵严阵以待,朱棣先以少量骑兵诱敌,待瓦剌军出击,迅速投入主力部队,并充分利用明军火器优势对瓦剌给予打击,激战数日后瓦剌军伤亡惨重,马哈木率残部迅速北逃,这场战役成功遏制了瓦剌部的实力扩张势头,维持了蒙古各部之间实力相对平衡的局面。
但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反复无常,时而向大明示好,时而侵扰边境,朱棣于是又两次亲征漠北,这次出兵,面对明军,阿鲁台避而不战,两军主力没有进行大规模交锋,明君加强了在漠北地区的军事巡游和威慑行动,一定程度上令蒙古各部不敢再轻举妄动,四次北征后,蒙古各部已经无力对大明边境进行骚扰,但六十五岁的朱棣仍不放心,他不顾年迈体弱,第五次亲征漠北,这次,阿鲁台依旧避而不战,听闻明军到来,远远逃走,朱棣率领大军在大漠中苦苦搜寻,却始终未能找到敌军踪迹,长途跋涉加上塞外恶劣环境袭扰,朱棣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班师途中,朱棣病逝于榆木川。
朱棣五征漠北,似乎只有前两次取得了明显战功,但多次出兵,确实在给予蒙古各部沉重打击的同时也极大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有效遏制了对大明边境百姓的侵扰,由此北方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也使得大明的政治统治得以稳固,五次亲征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
但是,五征漠北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征调军队物资,给当时的平民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客观上,也未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大明在后续的历史中,长期受北方边患困扰,黄沙漫天,落日苍茫,短兵相接、血染征袍的背后,最受苦的还是万千百姓亲征漠北固然给朱棣带来了赫赫声名,但声名化为尘土后,有谁还在意黎民的泪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