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官方编纂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类书,类书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百科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类似的还有清朝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在朱棣授意下修纂的《永乐大典》,网罗明代以前的各类古籍,对于保存文化作用巨大,这部绝古通今的巨著编纂过程充满艰辛,这其中的故事也非常精彩。
朱棣继位后,为了彰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大明的文化昌盛,命才子解缙、自己亲信谋臣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朱棣本人对这部书的要求极高,希望它能够网罗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占卜、僧道等知识无所不包,这种要求对于身为纂修官的解、姚等人任务艰巨,编纂工作初期,工作主要由状元才子解缙负责,他凭借自身人脉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纂队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
朱棣大致审阅后,认为其内容不够完备,于是又命姚广孝加入编纂团队,继续扩大这部书的编纂规模,并命令全国官员征召全国各地的文人学士、宿学老儒参与其中,人数最多时达到二千一百余人,在这一过程中,学者对大量古籍进行收集、校勘文字对错和摘抄,他们从皇家藏书室文渊阁以及民间搜集各种书籍,选取资料,并将其分类编排,通过材料的充分挖掘摘抄,努力做到了“囊括百家,贯通古今”,经过四年的努力,这部在《文献大成》基础上的巨著终于编纂完成,朱棣龙颜大悦,亲自为书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的内容涉及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成后,其命运充满坎坷,由于其卷帙浩繁,加上管理疏忽,在大明时期仅抄录了一部,并且还深藏于皇宫之中,当时没有副本,到了嘉靖年间,为防止火灾损毁,嘉靖皇帝下令抄录副本,历时六年抄录完成,随着后来大明经历了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在多次战乱中,《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其副本也大量散失,残存的书籍,分散在世界各地,大家可以去国家博物馆一睹其尊荣,遗憾的是,存世的《永乐大典》,仅仅是原书的很小一部分而已,《永乐大典》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籍善本,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例如《旧五代史》,由清代学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得以重现世间,《永乐大典》的编纂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类书、丛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清朝时期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纪晓岚等人主持修纂了《四库全书》,并且抄录了多部副本,这部书今天得以保存,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永乐大典》损毁的教训。
中国学术界喜欢编纂一些大型的类书,以便保存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化成果,这种书籍生产方式明显受到了《永乐大典》等古代类书的启发,身为一个中国人,应当为我们典籍的繁多而自豪,同时,无论我们学历高低,敬畏文化都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古代典籍中包含者众多为人处世的智慧,我们在闲暇时刻也可以去尝试阅读古代典籍,毛主席曾经把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阅读好多遍,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尝试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