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到宣德年间,历史上最厉害的太监之一,即“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一支规模极其庞大的船队,从中国东南沿海起航,穿越今天我们熟知的南海、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阿拉伯半岛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公元一四零五年到一四三三年,由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七次出海下西洋,一系列航海行动向当时的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郑和之后,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封闭,中国人在大海上的身影就逐渐消失了。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共率领大小船只二百零八艘,船员共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庞大的船队从今天的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首先到达今越南中部的占城,之后到达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等地,郑和船队每到一处国家,就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和当地的土著民族人们进行交流,他向当地国王和贵族赠送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这些国家的人们向郑和等人回赠香料、宝石以及珍禽异兽,据说长颈鹿就是在这时运抵北京紫禁城,当时朝廷部分大臣称之为“麒麟”,在爪哇国,郑和船队遭遇了一场意外冲突,由于当时爪哇国内战,船队人员不幸卷入,这场内乱导致一百七十余人被杀,但郑和秉持着和平原则,没有发动战争,而是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了这件事,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并不符合当时皇帝杀伐决绝的性格。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回访东南亚各国,巩固先前与各国建立的友好关系,并意图护送各国使节回国,船队再次来到爪哇、暹罗等国,这次回访,让大明的国力及外交态度得到了又一次彰显。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队在再抵达锡兰山国,即如今的斯里兰卡时,国王亚烈苦奈儿见船队财物众多、心生贪念,于是便企图抢劫,郑和则趁敌军主力倾巢而出时,率领两千精兵奇袭斯里兰卡都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和部分官员,在紫禁城,朱棣并未采取惩罚措施,而是另选国王,此事在当时海外各国传为佳话,和朱棣对待朱允炆旧臣的措施相比,这种措施显然温和至极。
第四次的下西洋,所选择的路线则进一步向西拓展,舰队首次到达阿拉伯半岛的阿丹,也就是如今的也门亚丁湾,以及天方,即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麦加,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这一航行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半岛的联系,伊斯兰教文化由此开始在中国土地上开始传播。
第五次下西洋,主要任务是护送各国使节回国,并赏赐沿途曾经上供的各国国王,此次航行带回了更多的海外珍宝,许多珍禽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等出现在了皇帝面前,皇帝显然十分高兴。
第六次下西洋,船队访问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沿袭之前的行动,赏赐国王,并接受沿途国家的上供。
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已经年逾六旬,他率领船队再次从东南沿海出发,然而在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皇帝及诸多大臣伤心不已。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数量最多,同时也是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半个多世纪,其对外宣扬了帝国的德威,促进了中外的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但是庞大的舰队航行耗资巨大,某种程度上对大明的国力,也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