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打下天下之后,决定以南京为都城,南京不仅是当时的经济重镇,而且是政治中心,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他继续以南京为都城,但是靖难之役爆发,朱棣率领燕军,避开朝廷军队防守严密的地方,挥师直指南京城,在一系列的猛烈攻势下,镇守南京的官僚开城投降,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他经过和身边大臣商议之后,决定迁都北京,这场迁都对于当时的历史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政治决策的背后,更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原因。
先说政治上,朱棣的势力根基在北京,在担任藩王期间,他勤勤恳恳,在此地经营多年,军事力量早已在这里扎根,且这里有自己众多旧部,靖难之役中,北京是朱棣起兵的大本营,人员、粮草等都在这里进行调动,而南京则是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位期间的都城,爷孙两个的势力在此地盘根错节,即使朱棣登基开始就大开杀戒,但是这并不代表南京城中,对朱棣统治不满的势力就此被消灭干净,朱棣心理十分清楚,许多朱允炆的旧臣虽然在表面臣服自己,但内心对自己的皇位实际并没有多少认同,所以迁都北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南京城的政治压力,让自己的龙椅坐得更加安稳。
再说军事上,大明的北方是蒙古残余势力,始终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在边境地区不断侵扰,边境百姓深受其害,南京距离北方边境路途十分遥远,一旦北方燃起战火,中央朝廷的调兵遣将极为不便,而北京则处于北方边境的前沿位置,在“天子守国门”的思想影响下,朱棣迁都北京,也是为了能够更迅速地,掌握北方边境蒙古势力的动向,并在蒙古人入侵时及时派军队抵御入侵,从而加强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
最后是经济上,大运河的疏通和完善,使得南北地区的物资运输更加方便快捷,江南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其粮食物资能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北方,迁都之后,北京的物资调配有保障,并且北京本身地处华北京原,周边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也能对北京进行粮食补给,迁都北京能够带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融合。
所以,迁都命令很快传布全国,朱棣下令征召各地能工巧匠,派遣亲信大臣到各地采买珍贵建筑材料,例如修建宫殿所需的金丝楠木大多来自西南地区,这些木材体积巨大,运输困难,在运输过程中无数民夫丧命,修建城墙和宫殿用的砖石,在各地精心烧制,通过水路和陆路远远不断地运往北京,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建设,北京皇城初具规模,在宫殿城池基本建设完毕之后,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将原来的南京作为留都,为应对不时之需,他在这里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各个机构体系。
朱棣的这次迁都,给大明的政治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北京由此逐渐成为了大明的政治、军事中心,地位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此以后的数百年间,北京几乎一直作为中国中央政权的都城所在,这一迁都行动,明显巩固了大明对北方的防御体系,促进了北方各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民族融合,耗费了无数能工巧匠、以及平民百姓的血汗修建而成的紫禁城,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