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世时,本来已经立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并没有在自己的其他儿子中选择新君,而是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储君,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九五之尊,他急于施展自己作为新君的文治武功,在自己的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下,他决定推行削藩政策,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施行削藩的过程中过于激烈,部分举措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严重不满,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实力最为强大,他镇守漠北,军事素养非常高,而且为人有大志,他一直觊觎自己侄儿的皇帝宝座,于是,在朱允炆的强力削藩政策压迫下,他决定起兵反抗,用武力政变夺权。
政变需要有借口,朱棣在父亲朱元璋生前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找到了起事的理由,《皇明祖训》规定,若君主的地位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各地藩王便可以起兵对其进行讨伐,以辅助皇帝,简而言之就是“清君侧”,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战役初期,朱棣的燕军与朝廷大军相比兵力悬殊,且朱棣的粮草后勤无法与朝廷军队相比,朱棣的军队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朱棣,本应当是一举歼灭,然而,朝廷军队在真定之战中首战即失利,朱允炆又临阵换将,让李景隆担任大将军,李景隆是军事庸才,在郑村坝、白沟河等战役中屡战屡败,朱棣的燕军节节胜利。
所以,朱棣在这种胜利的态势下,为速战速决,他采取了冒险策略,绕过山东等朝廷军队防守严密的地方,直取南京城首都,在燕军的猛烈攻势下,朱橞与李景隆开南京城金川门投降,南京随即被朱棣大军占领,朱允炆命人在宫中放起大火,皇帝本人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朱棣进入南京后,安顿好军队,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乐。
在朱棣称帝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他一方面挥动屠刀,大肆清除朱允炆旧臣,方孝孺等拒绝投降的大臣被残忍杀害,并株连了大批其他与之有关系的臣子,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人心,他恢复被朱允炆贬斥的自己兄弟们的藩王爵位,对跟随起兵夺权的文武功臣大加封赏,并且赦免了一部分因反对朱允炆削藩而获罪下狱的官员。
朱棣的皇位是靠武力夺权得来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宣称自己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生的嫡子,将自己的生母,带有蒙古血统的碽妃身份刻意隐瞒。他任命才子解缙为总纂修官,组织编纂《永乐大典》,来展示大明文化昌盛;为宣扬帝国德威,顺便寻找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他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一举措加强了大明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军事上,朱棣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残余势力,稳固边疆统治,朱棣的上位,伴随着残酷的战争,他的屠刀,令无数的文臣武将无端罹难,奉天殿血迹斑斑,大明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震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朱棣统治期间,大明国力达到登封,他开创了“永乐盛世”,让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赫赫,朱棣的文治武功,也给大明以后历史的发展轨迹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