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大明初年著名儒生,在思想、政治、文学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他为人聪明,学富五车,曾经跟随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学习,他在学术方面造诣非常深厚,为人品德高尚刚正不阿,闻名于朝廷内外,朱允炆继位之后,大力重用方孝孺,任命其为翰林侍讲学士并让他参与朝廷重要决策,同时负责为自己讲解经书,方孝孺还是《太祖实录》的总纂修官,在朱允炆当政期间,方孝孺是其身边的重要谋士和亲信大臣。
为夺取皇位,保全自身地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方孝孺在这场战役中,坚定地选择支持黄太孙朱允炆,在朱棣的燕军与朝廷军队对抗期间,他积极为朱允炆出谋划策,为了在舆论上战胜朱棣一方,维护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方孝孺积极参与起草众多的讨伐诏令和檄文,并在自己的公务空闲时间利用自己出色的文笔,撰写众多文章声讨朱棣,他在文章中指责朱棣起兵,对抗朝廷是违背朱元璋祖训且大逆不道的行为,为朱允炆政权的合法性摇旗呐喊,方孝孺的这些檄文言辞犀利,文采出众,印发给前线将士,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朝廷军队的士气,这些行为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对方孝孺恨之入骨,在靖难之役中,朱棣首先和朝廷军队在北方对峙,之后他率领军队绕开朝廷主力,选择取道南京,直捣黄龙,最终他攻破南京城门,成功夺取皇位,但是在朱棣登基之前,他需要朝廷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文臣为他起草继位诏书,通过继位诏书来证明自己取得大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谋士姚广孝,深知方孝孺在朝廷中的声望,他曾在朱棣面前大力推荐方孝孺,并且告诫朱棣,如果他能攻破南京城,方孝孺面对这种局面,一定不会投降,如果他不投降,也千万不要对他动刀子,一旦方孝孺死了,天下的读书人会寒心,朱棣起初也希望方孝孺投降,他多次派人劝说,但方孝孺坚决拒绝,后来,朱棣亲自召见方孝孺,要求他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身着重孝,在朝堂大哭,还公然辱骂朱棣谋朝篡位,朱棣先是好言相劝,希望方孝孺能为自己动笔,方孝孺又一次严词拒绝了朱棣的请求,朱棣见方孝孺如此坚决,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于是,朱棣威胁方孝孺说要诛灭他的九族。
这种情况下,方孝孺同样没有畏惧,而是说,就算是诛灭他的十族又如何?所谓十族,已经把学生包含在内了,朱棣勃然大怒,大开杀戒,方孝孺被车裂其门生故吏、宗族亲友总共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处死,数千人被发配边疆充军,奉天殿上,血流成河,天地为之变色,江水为之断流,朱棣的狠辣,经由这次杀戮,闻名朝廷内外,方孝孺以死明志,展现了他对前朝皇帝朱允炆的忠诚、以及对自身儒家道德的坚守,在读书人中扬名,他的气节也被后世史家无数次书写在笔端。
然而气节归气节,站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个人的气节固然重要,但是因为个人的气节而牵连到千百人的性命,这种气节守住了,又能如何,你个人在史书留名,那些无辜被杀的人,又应该去哪里伸冤呢,都在不经意间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方孝孺的死,展现了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极端残酷、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