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君侧”为借口的“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和朱允炆的军队先是在北方厮杀,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上,还是朱棣的部队占据优势,朱棣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使得朝廷军队节节败退,但是朱棣也意识到,从军队数量和后勤粮草补给的情况看,长期在北方作战只会让自己的优势逐渐丧失,于是,朱棣和部下商议之后决定改换进攻策略,主动攻击朝廷军队防御薄弱的地方,朱棣率领自己的燕军绕过了朝廷军队防守严密的山东等省份,从防守松弛的地方进行突破,一路南下,军队势如破竹,最终,朱棣率领大军抵达南京城下,朱元璋打败元朝军队和其他各路起义军之后,定都南京作为大明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城墙高大且十分坚固,都城防守各种设施都十分完备,有十三座高大坚固的城门,易守难攻,然而,由于朱允炆的朝廷此时内部斗争剧烈,矛盾重重,而朱允炆也没有调节各方矛盾的能力,最终使得此时的南京城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朱棣的燕军兵临城下,眼看朱棣即将攻城,此时的朱允炆仍然心存侥幸,试图通过和自己这位实力非常强大的叔叔进行谈判来化解这场危机,他派朱棣的姐姐庆成郡主前往燕军大营,向朱棣提出朝廷和朱棣割地分而治之的方案,希望能够用这一条件来换取和平,但朱棣此时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己手下的将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战斗士气正旺,况且只有自己夺取皇位,坐上龙椅,自己的地位才能真正被巩固,因此,他拒绝了朱允炆的求和请求,下令自己的部队赶快攻城,南京城的十三座城门是双方战斗的焦点,朱棣派自己的军队对各个城门进行了严密包围,并已经展开了攻势,其中,金川门的防守是由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负责,朱橞是朱元璋第十九子,李景隆则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指挥失利,被朱棣打得节节败退,面对强大攻势,朱橞和李景隆认为,朱允炆大势已去,继续防守不仅难以成功,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二人决定背叛朱允炆主动打开这道金川门,迎接朱棣及其部队进城。
金川门缓缓打开,大军迅速涌入南京城,城内的守军原本就已经厌倦了战争,面对汹汹而至的燕军,很快陷入混乱,纷纷缴械投降,而此时,皇宫内也陷入了一片恐慌,朱允炆看着城中的燕军,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但是,他还是不能把朝廷完整地交给自己的叔叔,于是下令焚毁皇宫,并试图自焚以保全尊严,皇宫内,火势蔓延迅速,朱棣入城后,马上派人控制局势,并寻找自己的侄儿朱允炆,但是当这场大火被扑灭后,废墟中只有几具烧焦了的尸体,无法确认哪一具是朱允炆,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他对外宣称已经知道了朱允炆的尸体,并用天子之礼安葬了这位皇帝,但是朱允炆的真实下落至今成谜,而攻破金川门,是靖难之役中朱棣取得的关键性胜利。
最终,南京城破,朱允炆失踪,朱棣安稳地坐上了自己父亲曾经坐过的龙床,由此,永乐时代开始,后来,朱棣在臣子的建议下迁都北平,而南京,在以后的历史中也很少作为中央政权的都城所在,政治中心北移的趋势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