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朱允炆接手的大明江山,当时已经危机重重,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江山社稷,在自己活着时,将自己的众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藩王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在自己所辖疆土上势力逐渐壮大,其中朱棣镇守北方,防范蒙古军队入侵,军事力量非常强大,这些在封地的藩王叔叔们,给朱允炆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危急局面,朱允炆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在宫里密谋许久,齐泰等人认为,朱允炆的这些藩王叔叔们势力,已经膨胀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再不采取手段,这些叔叔们就会让朱允炆的龙床坐不安稳,于是朱允炆和一众臣子决定进行大力削藩,在削藩策略的具体施行上,他们选择先从那些实力较弱较弱的藩王入手,循序渐进削弱藩王力量,在这种情形下,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等地方藩王,先后被废去爵位、贬为庶民,有些叔叔甚至免不了杀身之祸,朱允炆等人掀起的削藩政策,在藩王群体中引起了极大震动,形势的危急让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朱棣,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压力。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长期在北方戍边,在父亲的影响下,军事才能卓越,在军队中威望很高,面对这种激烈的削藩政策,他不愿束手就擒,他在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找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借口,《皇明祖训》明确规定,如果朝廷中有奸臣作祟,皇帝没办法镇压,那么各地的藩王就可以“清君侧,靖国难”,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明面上这场战役是为了巩固朱允炆的统治,实际上朱棣早就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不满,他也想尝尝坐龙椅是什么滋味。
所以战争一开始,朱允炆集合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士兵数量、粮草后勤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他任命耿炳文做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外宣称百万大军,北上讨伐朱棣,耿炳文虽然是沙场老将,但在真定之战中,他指挥策略失误,被朱棣抓住机会,军队被杀得落花流水,朱允炆临阵换将,任命曹国公李景隆接替大将军职位统率大军,李景隆缺乏实战经验,和老辣的朱棣比起来,他就像个菜鸟,在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中,都被朱棣军队击败,朱棣长期镇守北方,经常和蒙古骑兵对峙,因此他善于利用骑兵天然的机动性,出其不意多次重创朝廷军队,朱棣还派人搜集朝廷情报,发现了朱允炆朝廷内部矛盾,朱允炆对自己任命的将领时常怀有猜忌之心,这种君主和军事指挥者的矛盾使朝廷军队在作战时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虽然朱棣后来在东昌之战中遭遇失败,但他很快调整防御策略,在后来的夹河之战、藁城之战中扭转局势,重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朱棣在战争中意识到,单纯在北方与朝廷军队作战,难以速胜,他大胆决定,绕过防守坚固的山东,率领自己的军队主力南下,剑指南京,他率军突破淮河防线,在灵璧之战中大败朝廷主力不对,从此,南京门户洞开,南京朝廷不得不投降,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从此,朱元璋一脉的皇族势力一蹶不振,朱棣一脉逐渐坐稳了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