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每个封建王朝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中央朝廷和地方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如果地方大员,尤其是省级以上封疆大吏的权力过大,必然会威胁皇权,唐朝后期的藩镇之乱就是前车之鉴,如果地方大员的权利太小,或是权力太过分散,又会影响执政效率,宋朝孱弱除了重文轻武,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样,历朝历代,对于这个矛盾其实是没有任何好的解决办法,西汉、西晋的解决办法是分封皇室宗亲做藩王,让皇室宗亲实际兼任地方大员,但是又引来了藩王之乱,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同样需要面对这一终极难题,因为在朱元璋之前的朝代,还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朱元璋自己对此也没有想出什么创造性的应对之策,因此,朱元璋也只能在那些并不算成功的历史经验里,选择他所认为相对危害性最小的一条对策,那就是分封藩王,以皇室宗亲制衡地方统治。
朱元璋的分封藩王,跟西汉时期的分封藩王制度还不太一样,西汉时期的藩王制度,就是藩王统领自己封地内的绝大部分地方统治权,他们甚至还拥有独立铸币权,而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重点赋予藩王的是军权,内地藩王有自己的护卫军,边塞藩王除了有自己的护卫军,还统领朝廷的精锐部队抵御外敌,朱元璋的设想是,让藩王仅作为军事屏障但不得干预朝政,在政治上,朱元璋虽然赋予了藩王监督地方官员的职责,但既没有直接治民权,更没有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在经济上,朱元璋给予了藩王丰厚岁禄、庄田,但是没有给予他们地方赋税权,更没有铸币权,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限制诸侯王,尽量避免发生如汉代诸侯国独立的现象。
从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到制定藩王制度,再到各藩王就藩,他并不是一昧的赋予藩王特权,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制衡藩王措施,只不过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心太重,从胡惟庸案再到蓝玉案,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外姓大臣,也越来越依仗有血缘纽带的藩王来巩固皇权,防止外姓篡权,尤其是自蓝玉案后,朱元璋更依赖藩王统兵,半数以上兵权都受到藩王节制,朱元璋在位时期,共封二十五位藩王,包括他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侄孙子,这二十五个藩王中尤以北方边塞九王权利、地位、影响最大,后世称之为“九大塞王”,除短命的太子朱标外,朱元璋另外四个嫡子都是镇守北方边塞的藩王,如燕王朱棣这样能力强的边塞王,受他节制的兵力高达十几二十万,即便能力欠缺的边塞王,至少也能指挥控制三万左右的兵马。
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也确实争气,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几人的统兵能力,比之大明任何一个开国武将也不遑多让,有军权、有能力,这自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这些藩王的野心,如果朱标不死,或许后来的藩王之乱,不会发生或者是延缓发生,亦或是即便发生烈度也没有那么强,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朱元璋大封诸子做藩王是其巩固朱氏皇权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加强皇室统治的同时,也为后世埋下了宗室藩王权力与中央集权矛盾的严重隐患,当朱元璋寄予厚望,其他藩王也比较信服的朱标早死,朱元璋隔代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后,藩王与皇权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