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重典治国”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下层百姓,对于上层官僚集团也同样秉持这一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为,就是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大肆打压功臣官僚集团并废除丞相制这件事,胡惟庸是定远县人氏,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不详,大致可以判断他的出身不是很高,濠州城、定远县、应天府是朱元璋的三大福地,也是他一步步崛起的三大根据地,朱元璋在濠州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但仅仅一年多就率领自己的二十多名亲信出走,自立门户经略定远县、和州,大明开国功臣中,约有一半都是定远一带人氏,是朱元璋在经略定远时投靠到朱元璋麾下的,常遇春、蓝玉、李善长、胡惟庸就是其中代表,也就是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的时间很早,只是不同于常遇春、李善长和蓝玉,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名声不显,也很不受重视,前十年,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最高也就做到了知县的位子,那时候朱元璋认不认识胡惟庸是谁恐怕还要两说。
朱元璋灭陈友谅,吞并了他的地盘后,早期投靠他的那一批嫡系集体升官,胡惟庸也成为了湖广按察佥事,这个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派湖广巡视组组长,有点权力但品级不高。在朱元璋着手准备称帝建国的前一年,胡惟庸贿赂了自己老乡李善长二百两黄金,经李善长运作从地方官成为了京官,此后数年,胡惟庸都在应天府太长寺任职,太常寺主要负责皇家祭祀事务,太常寺卿虽然是个三品官,但没什么实权,胡惟庸此时仍旧不被重用,甚至于在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功臣榜中,都没有胡惟庸的名字,他的太常寺卿一职,一半源于贿赂李善长,一半源于他毕竟投靠朱元璋的时间长,也算有资历,仅此而已。
然而,只有非实权官职,同时连一个微末爵位都没有捞到的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而后,随着李善长告老还乡,胡惟庸又被任命为了中书左丞,即副宰相兼宰相第一顺位接班人,随着接替李善长的汪广洋下台,宰相位置空缺,胡惟庸这个副宰相就承担起了宰相职责,在此后十余年后,胡惟庸才被正式任为中书丞相,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这次越级提拔,无疑是非常反常的,要知道胡惟庸是靠着贿赂李善长才上位的,他此前不但不受朱元璋重视,他即没有过州府以上地方主政经验、也没有过实权部门主政经验,无论怎么看,胡惟庸既不能以威望服众、能力也有待商榷,人品还不怎么样,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可谓坏事做、口碑极差,就连与世无争的徐达都看不过去。
在朱元璋称帝的第十二年,也就是胡惟庸仅仅正式当了两年丞相后,布局多年的朱元璋终于露出了他此前破格提拔胡惟庸的根本目的,朱元璋先是借中书省没有向他禀报占城国遣使进贡一事,赐死了汪广洋,将中书省很多官员免职或贬谪,剪除了胡惟庸的羽翼,接着,几个月后,也就是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又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在诛杀胡惟庸的同时,朱元璋下旨废除了中书省以及中书丞相,并规定“后世敢有言复立丞相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正式结束了我国封建王朝施行将近两千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此前对胡惟庸的破格提拔以及纵容,从后世的角度去揣测,无疑是朱元璋有意为之,他就是要让天下人愤恨中书省、以及中书丞相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名正言顺废除中书省与中枢丞相做铺垫。
最终,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朱元璋动不动就重翻“胡惟庸案”,先后以胡惟庸同党和谋反罪诛杀了李善长、蓝玉、唐胜宗、费聚、赵庸等等一公二十一侯,总计牵连诛杀人数将近三万人,要知道大明开国时也仅仅册封了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足可见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打击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