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明经世文编》,又名《皇明经世编》,明末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主编。列名参加选辑者有二十四人,列名参阅者一百四十二人,主要为松江的学者。始编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同年十一月书成。明末由云间平露堂梓行。清代列为禁书。故现存主要版本为明末刻本。中华书局于1962年据平露堂本影印,并略加校订,补编内容分类及人名索引,改称《明经世文编》,为目前最完整的版本。
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又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松江)人。善属文,诗、赋、古文、骈体均精,尤擅制艺(八股),号为江南名士,参加复社,并发起组织几社。崇祯三年(1630)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选绍兴府推官,后授兵科给事中,未及上任,清军已占北京。旋加入南明政权。清军南下,参与组织太湖民众反清武装,兵败被俘,投水自尽。著有《诗问略》、《白云草庐居》、《湘真阁》等。《明史》卷二七七有传。
徐孚远(1599—1665),字暗公。松江华亭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为几社创办人之一。明亡后参加郑成功领导的反清武装,来往闽台间,后卒于台湾。主编《几社会义》。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崇祯十六年(1642)年进士。明亡后降清。
陈子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古者有记事之史、有记言之史”,而明代缺乏记言之史,其原因在于“一曰朝无良史,二曰国无世家,三曰上无实学”。朝廷上下对此不加重视,士大夫则热衷于无关世道的“求禄”时文。为矫此弊,故编辑明朝“经世”之作,为以后统治者提供指导性意见。
《皇明经世文编》全书共五百零四卷,《补遗》四卷。共选编明代官员、学者四百三十多人、近三千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全书体例按各人文集编排,以人为纲,以年代先后为序。因此检索较难。这些政论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大致有时政、礼仪、宗庙、职官、国史、兵饷、军政、边防、边情、边墙、军务、海防、火器、贡市、贡舶、灾荒、农事、治河、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钞法、税课、役法、科举、学宫、弹劾、谏诤等。
本书宋徵璧撰“凡例”,说明本书选编的几个出发点。首先是“明治乱”,系统总结明朝二百七十年的政治经验教训,“此书非名教所裨,即治乱攸关”。尽可能编辑明代官员、学者有关“治道人心”的论文,以探索长治久安的途径。无论作者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废”。因此收录如明代大“奸臣”严嵩的论文。又如熊廷弼在崇祯时被视为罪臣,但本书仍收其有关边防的一些议论。其次是“存异同”,对于某些政治、礼仪、法律、财政等有争议的问题,将双方主要文章均予收录,“得失虽殊,各有可采,不妨两存,以俟拣择”,为后人提供各种意见及经验教训。再次是“详军事”,本书编辑时明王朝已风雨飘摇,疲于用兵,故着重总结明代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选编大量有关军事、边防、治安的论文,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
本书编入的许多议论时政文章,在作者当时具有重大影响。如明太祖洪武间叶伯巨所上《万言书》,批评明太祖施政“事之太过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曰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并详细分析了分封制的利弊及用刑求治的方法。虽然作者因而罹祸,但其分析不幸而言中。又如明嘉靖间杨继盛所上《早诛奸险巧佞贼臣疏》,弹劾权臣严嵩十项大罪,曾轰动一时。嘉靖末年海瑞所上《治安疏》,指责皇帝不理朝政,迷信道术,薄于父子、君臣、夫妇之义,“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并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启间杨涟所上《纠参逆珰疏》,以二十四项大罪弹劾当时权倾天下的太监魏忠贤。本书编入这些著名奏疏,对于激扬正气,提倡名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实行高度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学者对此虽不敢正面评论,但本书所收论文不乏触及这一问题的。如刘健《论票拟疏》(卷五二)指出由于君臣不见面,“朝参、讲读之外,不得复奉天颜”,阁臣草拟的文书、皇帝所批意旨,都要通过太监、管文书官往来,“经历太多、耳目太广”,无法保密。又如高拱《论辅臣面对》(卷三〇二),具体分析君臣不得面对是由“内官不乐”和“臣不敢苦请面对”所致。前者指太监揽权,后者指大臣惟恐面对时出差错。“君臣道隔,未有甚于此”。
本书所收法律方面论文不多,但其中有些有一定影响。如卷六四所收马文升《为申明律意以弭盗贼事疏》,指出犯罪在十恶之外最重者,是强盗。由于明英宗天顺间确立秋审制度,所有死刑罪犯应经秋审后方可行刑,马文升认为重罪如十恶强盗应决不待时,仅一般死罪可以监候秋审。此疏对日后死罪分为“立决”、“监候”两大类有直接影响。又如卷一八六所收霍韬《天戒疏》,指出明律原定受财枉法赃八十贯绞,故禁平民至死绞,故勘平民致死斩;而后世文臣托钦定事例“改从杂犯而许之赎”,造成“赃官以法轻易犯”,“酷吏无忌”。要求立法从重处罚赃官。
《皇明经世文编》突出了经世致用的重要性,力图扭转明代文人学士崇尚空谈,追逐名利的腐败学风,对于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兴起,具有很大影响。虽在清代列为禁书,但其编辑指导思想和体例,对清代编纂本类书籍有直接启示作用。本书收录的名家政论,对于清代政治、财政、军事、法律等方面仍有一定影响。本书保留大量珍贵史料,有关清朝入关前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明代与海外各国外交往来,明代各级政治操作等方面的资料,尤有重要价值。
(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