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学类编

张九韶

《理学类编》,初名《格物编》,八卷。明张九韶撰。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通行本有明嘉靖刊本、天一阁刊本、振绮堂抄本、益藩刊本、清《四库全书》本等。

张九韶(1314—1396),字美和,号吾乐,临江(今江西清江)人。擅长书法词赋,元末累举不第。明洪武三年(1370)被荐为县学教谕,后又担任国子监助教以及翰林院编修,在他辞官还乡之际,皇帝亲自著文以赐之。后又与钱宰等人一起徵入校书。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三七《宋讷传》附录、《坦斋文集》卷二、《国朝献徵录》卷二一、《殿阁词林》卷八。

《理学类编》是一部以宋儒语录为主的著作汇编。它以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朱熹六子的著作以及言论记录为主,酌情摘录荀子以下五十三家的著作,置于每篇之末。分为天地、天文、地理、鬼神、人物、性命、异端七类,旨在“使学者不待遍阅诸家之书而可考乎天道性命之说”(《理学类编原序》)。此书初名为《格物编》,张九韶之友吴当认为这本书所辑的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仅只能作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表达格物的意义,于是改为现名。

一、天地(卷一)。(一)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始终及起源。天地之初曰混沌,即气,清者积气成象为天,浊者成形为地。(二)天地之形体。天即理,天之苍茫,积气而成。(三)天之枢纽。天之枢纽为南、北极。天形圆,地形方,天地劲风之旋,两端不动处曰极,腰为赤道,日行之道为黄道,日极于南为冬至。

二、天文(卷二、卷三)。(一)日月星辰。日月星辰,积气而成。无星的地方像地上的土,众经星如地上的石头。日月五纬乃是五行之精。(二)日食月食。月掩日为之食,日掩月为之食。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生半照即为弦,全照即为望。(三)云雷风雨。阴阳之气流动充盈于天地,聚散清浊,蒸润击凝,则为风云雷电、雨露霜雪。其聚而为神,散而为鬼,亦各有神之主也,因而有祭礼。(四)虹虬河汉。虹虬俗名旱龙,物见则雨止,也即是彩虹。河汉指天河,俗名河气,黄河之水的精华。

三、地理(卷四)。(一)地理之广阔。认为无人能“穷之”。斥《淮南子·墬形训》中无稽之谈。(二)潮汐的消长。天包水,水承地,气升降于太空中,地乘水力以自持升降,地沉则潮气降,地浮则水缩为汐。

四、鬼神(卷五)。(一)鬼神之情状。天地之间阴阳之气充盈,鬼神充斥天地,日月雷电,四季昼夜,人的动止醒睡,生老病死,山川草木,都是鬼神的作用。制作鬼神偶像是无知的表现。(二)祭祀感通之礼。祭祀鬼神不在求福,而在报本,能来格后世,惟能如此才有诚敬之心。

五、人物(卷六)。(一)人物之始生。人物始生于天地肇判之初,由气化而后有形,是天地的结果,结胎之初,由精气聚合,然后产生。(二)人为物之灵。人与万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应当明白人比于物高贵,这样,天以理赋于我,而我受之,担当起尽道的责任。如果不能尽道则是与禽兽同行。(三)轮回生死之辨。这是佛老之徒的妄言,自范缜尝著论以辨之。“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也,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六、性命(卷七)。(一)性命之理。性即浑然一理也。但须有界限而不相乱所以谓之命。但这一理还必须有形体来负载,理即气,天地之气得而成形,天地之理得而成性。(二)本然之性。也即天地之性,有善而无恶。“言性必道性善”(孟子语)。(三)气质之性。自天地之性而出,但在气禀则有善不善之殊。(四)心为性情之主。涵养心性,使仁义礼智常存心中,即以心统性。节制情,使喜怒哀乐发而中节,即心统情。正所谓“心犹将也,性犹在营之军,情犹临阵之军,皆将统一”。

七、异端(卷八)。主要汇集反驳阴阳相术等迷信的言论。(一)佛老神仙。秦汉以来佛老之说愈演愈烈,主要以死生祸福说惑之。(二)阴阳家之说。千载以来多而舛,主要是以吉凶之说惑之。(三)相人之术。相者视人之貌而能知晓凶吉贱贵。其荒诞的成分太多,足以迷惑世人。自荀子作《非相篇》就已经反驳了。(四)谶纬之说。秦汉以来日盛,甚至用来解释经典。这以上种种,都应去除,而以先儒之说代之。

《理学类编》是明代的先儒语录类编中较早的一种,对当时的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实用性,因而得以流传一时。

(朱 锋) Hu0orAZvA9HQKsDZkWjT6Tvmut0fOz34taD70i17Ju1wMfvj8pZ1pyDwCJ51lN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