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道编》,今存六卷。明黄绾著。成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此书卷数,据黄绾子黄承德在跋文中所说为十二卷。但据黄绾学生林文相在序文中谓则是十卷。通行本有:明万历刻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刘厚祜、张岂之校点本。
黄绾(约1477—约1551),字宗贤(一说字叔贤),号久庵,又号久翁、石龙,台州府黄岩(今属浙江)人。以祖荫入官,授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为学凡三变,初师谢铎,宗程朱理学;继师王阳明习心学;晚年思想又变,对理学和心学均取批评态度。从“天性人情之真”出发,反对王阳明“去欲”、“去七情”之说,认为“情”与“欲”皆不能“去”。以宋儒为禅,认为“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而“禅学益盛,实理益失”。又反对“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传统思想,主张“利”、“义”并重,“二者皆不可轻”。在认识论上则肯定“非身履深历不能知”。提出了“艮止、执中之学”,形成自己独特的“圣人传心之学”和“人心”与“道心”关系思想的观点。著作另有《石龙集》等。事迹见《明史·黄绾传》、《明儒学案》卷十三、容肇祖《王守仁的门人黄绾》(《燕京学报》第二十七集)等。
《明道编》是比较集中反映黄绾思想的一部著作。今存六卷。卷一以“艮止”开宗明义,以后几卷从“艮止、执中之学”依次展开,讨论关于“至善”心体的绝对性,关于学与思、格物与致知、有与无,以及批判为学方法的“支离”与“空虚”,“利”与“义”的关系等等。全书本是黄绾平时的“日录”和门人所记内容综合而成,所以在风格上类似语录体。除卷一论述比较连贯集中外,其他各卷大都一段讨论一个问题。
《明道编》中所反映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艮止、执中之学”。“艮止”出于《易·彖传》,“执中”出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黄绾借用这两个概念来阐述自己的心性之学,前者主要阐明他的“圣人传心之学”,后者主要阐明他的“人心”与“道心”关系问题的思想。黄绾认为:“伏羲、尧、舜以艮止、执中之学相传。伏羲之学具于《易》、尧、舜之学具于《书》。《易》之微言,莫要于艮止;《书》之要旨,莫大于执中。自是圣人相传,率由是道。至仲尼出而大明厥韫,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以克己为致知之实,以复礼为格物之实,皆艮止、执中之正脉。当时惟颜、曾二子独得其传,再传而得子思,又传而得孟子,轲之没而无传矣。是以艮止之旨不明而失存心之要,执中之旨不明而失体道之要,故异端足以惑之,而伏羲、尧、舜之相传者渐以湮沦。”黄绾在《明道编》中具体论述为什么“知止之止指心体”,为什么“知止”就是“知其本”、就是把握住绝对的“心体”,以及“人心”、“道心”关系。
二、“格物致知”新解。黄绾在同程朱、陆王之学辩论的同时,对“格物致知”这个古老命题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大学》之要,在‘致知在格物’一句。其云‘致知’,乃格物工夫;其云‘格物’,乃致知功效。‘在’者,志也,志在于有功效;‘致’者,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格’者,法也,有典有则之谓也。先儒不明,乃以格物为致知工夫,故以格物为穷究事物之理,而不知有典有则之为格物,所以求之于物,失之于外,支离破碎,而非圣人之学矣。今日君子,又不能明之,亦以格物为致知工夫,故以格物为格其非心,谓格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谓夫子教颜子克己,工夫皆在格字上用,亦不知有典有则之为格物,所以求之于心,失之于内,空虚放旷,而非圣人之学矣。”黄绾的这个新解,既反对“外求于物”,又反对“内求于心”,而主张把两者调和起来,具有折中的倾向。
三、“义、利皆不可轻”思想。黄绾认为:“饥寒于人最难忍,至若父母妻子,尤人所难忍者,一日二日已不可堪,况于久乎?由此言之,则利不可轻矣。”“如父母之于子,则父母必不乐其子,子亦不乐其父母矣;夫必不乐其妻,妻亦不乐其夫矣。由此言之,则义岂可轻乎!”从这里,黄绾提出了“君子于此处之,必当有道”的思想,即“义存利中”的原则,他说:“人之用财,固不可奢侈浪费,亦不可悭吝鄙啬;人之生财,固不可孜孜为利,亦不可矫激沽名;皆非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辞受、取与视其义,治生、作务视其道。如此则守可以终身,教可以行于世,此圣人之道所以无弊也;反此,则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四、对理学的批评。黄绾认为,“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伊川、晦庵则由于下乘。虽曰圣学至守倡,然语焉而不详,择焉而不精者多矣。故至今日,禅说益盛,实理益失。”与此同时,他又对王阳明的“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等观点也作了同样尖锐的批评。他用“今日朋友”、“今日学者”、“今日君子”、“今日士友”等名称来统称王门后学,对他们的心学观点作了具体的批评,这种批评贯穿全书。
《明道编》作为明朝中期王学兴盛之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在思想史上有其相当的意义和地位。学术界对此书反映的思想评价不同,有的认为是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实学”思想,有的则认为是王学内部的思想之争,但共同的一点是都重视它的学术价值。
(徐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