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氏家藏集

王廷相

《王氏家藏集》,六十五卷。明王廷相著。初由作者于嘉靖十五年编定,为诗文集,四十一卷。后经人陆续增补,约于嘉靖末年编成,故此书各版本卷数多少不等。通行本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原刻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杨氏补刻本、1997年齐鲁书社版排印本等。而文集中单部著作甚多单行本,有些并被重复收入作者另一种著作《浚川所著书》中刊行。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东)人,祖籍山西潞州。幼年“聪慧奇敏”,十三岁补邑庠生,以古文诗赋名。二十二岁举于乡。弘治十五年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授兵科给事中至成为兵部侍郎的二十五年间,长期在地方任职,曾任判官、县丞、知县、同知、学政、按察使、布政司布政、监察御史和副都御史巡抚川陕。因为人刚正,执政严明,不阿权贵,体恤人民,而得罪宦官,曾两度受诬陷下狱遭贬。后升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晋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曾“三督学政”,担任北畿学政,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振扬文教,考校学生,端正学术,使“士风丕变”。在四川时,与关陕督学联手进行学区间协作,共同制定、推行教育条约,后世遵为成轨。从政的同时,“素有作人之志”,未曾中断过开门授徒。所到之处,必访人才,亲授以成就之,“一时大江南北人士皆翕然丕应”(张卤《少保王肃敏公传》)。以致去世时,“士林闻之,无问识与不识,咸出涕”(高拱《浚川王公行状》)。一生好读书,以卫守“仲尼之道”为己任,对孟子以下历代诸儒皆有批评。于自然科学与音律学深有研究,著有《岁差考》、《玄浑考》、《律尺考》、《律吕论》等著作。也是博物学家,通农学,曾为《齐民要术》作序。还是著名文学家,与李梦阳等同列明“前七子”。著作还编有《王浚川所著书》四十二卷。生平见高拱《浚川王公行状》、张卤《少保王肃敏公传》,《明史》卷一九四亦有传。

《王氏家藏集》于王廷相晚年编成,意在“藏于家而传于世”。初收入十部诗文和杂著主要篇什,后陆续收入《慎言》、《雅述》、《内台集》、《丧礼备纂》等哲学与思想代表作。《慎言》之作,其序云:仲尼之道微绝,非因异端,而在儒门自身。感于此,“仰观俯察,验幽核明”,三十余年,积言成帙,“其于仲尼之道,则卫守之严,而不敢以异论杂之”。时人有评曰:“义守中正,不惑非道,此非‘慎言其余’乎!”遂以名篇。以为知我罪我,其唯是书。《雅述》之著,亦在斥老佛异端,而求复《六经》中正淳雅之道,每置一论,积久成卷,“述其中正经常足以治世者云尔”。全书篇目:卷一至二十:诗赋;卷二十一至二十三:序;卷二十四:记、赞、铭:卷二十五:述、对、论;卷二十六:事、议;卷二十七至二十九:书;卷三十:策问;卷三十一、三十二:墓志、碑铭、祭文;卷三十三:辩;卷三十四:考、解;卷三十五、三十六:礼论;卷三十七:答论;卷三十八:夏小正集解;卷三十九:论;卷四十:律吕论;卷四十一:答天问;《慎言》十三卷;《雅述》上、下两卷;《内台集》七卷;《丧礼备纂》两卷。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慎言》、《雅述》及《与彭宪长论学书》、《答薛君采论性书》、《横渠理气辩》、《石龙书院学辩》、《性辩》等篇。书中阐述了以下教育观点。

批评宋代理学家将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这是“宋儒之大惑”,是释氏“四大之外,别有真性”的翻版(《横渠理气辩》)。事实是“言性不得离气”,“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资,而有不得相离者也”(《答薛君采论性书》)。进而指出:人性首先是指人的感知、思维功能。“所谓性也,自今论之,如出于心之爱为仁,出于心之宜为义,出于心之敬为礼,出于心之知为智,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知觉运动”就成为人的“学道之本”(《横渠理气辩》)。人性还是指人的社会性:“太虚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妇、父子、君臣,性之后物也;礼义者,性之善也,治教之中也。”(《慎言·道体》)伦常关系只是在有了人类社会之后,才反映入人性;而遵循礼义,更是通过教育才转化为人性的一部分。人由此远别于万物。接着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认为:“东极之民侥,南极之民谲,西极之民戾,北极之民悍,中土之民和,非民性殊于四极也,习于圣人之教然也。蛮夷者,封疆土俗限之也,圣人之教可达,孰谓异吾民哉?”(《慎言·小宗》)凡人类,本性不异,是环境影响了人,而教育又可以将受环境影响的人重加改造。最后,一方面勉励人们应珍惜天赋予人的“神明之性”,要“学以充之”,决不可“自弃”;另一方面又告诫道:“夫人之生也,使无圣人修道之教、君子变质之学,而惟循其性焉,则礼乐之节无闻,伦义之宜罔知,虽禀上智之资亦寡陋而无能矣,况其下者乎?”(同上)人的完善有可能也有必要,人的完善又不是自然实现的,所以说:“生也,性也,道也,皆天命也,无教则不能成。”(《雅述》上)

以“道”为标准,以实用为目的,提出了人格理想和教育目标。认为:“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其次,莫如得亚圣者,契道之真,以命合于一世焉。其次,莫如得大贤,严于守道,不惑于异端九流以乱道真焉。下此,随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纯疵交葛,吾不知其禅于道也。”(《慎言·作圣》)不认为圣人与天生有何关系,尽管难求,却坚持应作为人们的人格追求,强调“圣可学为”。指出:“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同上)就此意义说,“有始终之序,无圣贤之分”(《答孟望之论〈慎言〉》)。鼓励人向善。另一方面,主张教育以实用人才为目标,“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雅述》下)。反对以“文艺”标准取用“文人”,认为未来的人才应是能“当天下国家之任”者,尤其是当“非常变故之来”,也能“不误人家国之事”(同上)。对理学家的精神面貌深加针砭。

针对心学“致良知”之说,在知识和认识问题上强调“思与闻见之会”和“接习”。关于知识的本原,指出:“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雅述》上)人有能“动”的认识能力,又有外物刺激,遂产生认识过程。知识获得始于闻见,“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同上),但光凭闻见又不足以获取知识,因为“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这是由于“见闻梏其识多矣。其大有三:怪诞,梏中正之识;牵合傅会,梏至诚之识;笃守先哲,梏自得之识。三识梏而圣人之道离矣”(《慎言·见闻》)。所以须在闻见基础上发挥思的作用,“游心于造化之上,体究乎万物之理”(同上),认为:“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上)同时指出:人还存在另一个求知途径:“学之术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慎言·小宗》)“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故圣人教人,讲学、习行并举,积久而要其成焉。”(《慎言·见闻》)所谓“履事”、“历事”、“力行”,一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去求知,如观察自然。二是指“接习于人间”的“实历”,如在操舟中学操舟。这样,“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与薛君采二首》之二)。针对有人责难人不可能事事亲历,王氏指出:“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石龙书院学辩》)因此可以“挈小而施之大”,求其难以亲历的知识,乃至知事物之未来。最后,强调“道无终穷”,事物在发展,知识无穷尽,应善于正确对待传统。只要“得乎道真”,“虽纬说稗官亦可从信”。反之,哪怕是程朱亦可以批评(《太极辩》)。

批评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的“专尚弥文,罔崇实学;求之伦理,昧于躬行;稽诸圣谟,疏于体验”的现象,提出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主张“修身兼济物”。修身对己而言,即学以改变气质;济物对世而言,即学求适用。以改变“学与事恒二之”的不良风气。勉励学生读书期以治事为本,为有用之学。学习内容,首先主张学习六经,又重在解其“义理”。出于崇实目的,还注重自然知识的学习。自称“愚尝验经星河汉位次景象”(《答何柏斋〈造化论〉》),并将自己的学习、观测所得示诸门人(《华阳稿序》)。其著作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学材料,涉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习方法,主张博与约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与行结合:“君子学以聚之,博极其实也;问以辩之,求约于中也。”(《雅述》上)“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诸理尤贵达于事。”(《慎言·潜心》)由此批评人们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成心”——牵强附会;“私心”——固执己见;“务高远”——虚浮不实;“务执古”——迂执教条;“为虚静”——枯坐空寂;“为泛讲”——夸夸其谈。以追求“可以宰世,可以议道,可以训远”的学习境界(《慎言·见闻》)。

为救宋代理学家“主于静”的修养论所造成的弊端,提出“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宋儒的修养“枯寂无觉”,是“有养无施”,使人神志恍惚,不仅失去了修养目的,还“流于禅氏而不自知”。“圣人之学,有养,有为,合动静而一之……夫动静交养,厥道乃成。主于静则道涉一偏,有阴无阳,有养无施,何人极之能立?”(《雅述》上)强调修养应坚持内外结合、养为结合和养求实用的原则。

王廷相教育思想的重“实”特征,使之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的思想先导,也给空疏成风的明代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空气。

有关研究著作有侯外庐等选编《王廷相哲学选集》(科学出版社版及中华书局修订增补本);葛荣晋《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整理编排本《王廷相集》,收入《王氏家藏集》和作者其他论著,并附录葛荣晋所辑王氏佚文、所撰《王廷相著作考》、《王廷相传记资料选辑》等,是目前最全的本子。

(杜成宪) cGWn2odd3t3NiT1zyc71CMkTS2iinCJ4fFuyQmwXTH25Za4xbCfervwpI+Ydz0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