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阳明全书

王守仁

《阳明全书》,又名《王文成公全书》、《王文成全书》、《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先生全集》等,三十八卷。明王守仁著,弟子徐爱、钱德洪、邹守益等编集。各本的卷数不同,另有二十八卷本、二十二卷本、十六卷本,以三十八卷本为最全。通行本有: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1929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1936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36年世界书局《国学基本丛书》本、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本(2011年出版增补本)等。201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也出版了经增补的新编《王阳明全集》。王氏佚文可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后起任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初潜心于程朱理学和佛学,终不得其要,转陆九渊学说,“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认为“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书渚阳卷》)。创“致良知”说,即“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在认识论上,提出“知行并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人性论上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而复得“良知”,“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传习录》上)。其学说被后人称为“王学”或“阳明学”,成为宋明理学内部的一个重要学派。王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派别,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造成极大影响,并流传到东亚诸国。著作编为《阳明全书》。事迹见钱德洪、王应昌、李贽、施邦曜等人各撰的《年谱》,黄绾《阳明先生行状》,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明史》卷一九五,《明儒学案》卷十等。

《阳明全书》是王守仁生平著述的汇编。全书三十八卷中,卷一至卷三是《传习录》,即王守仁教学时学生记下的语录和答复他人的信札(末附《朱子晚年定论》);卷四至卷八是《文录》,是他的一部分《书》、《序》、《记》、《杂著》等;卷九至卷十八是《别录》,收入了王守仁的《奏疏》、《公移》等内容;卷十九至卷二十五是《外集》,收录王守仁所作的《诗》,以及另一部分《书》、《序》、《记》、《说》、《杂著》和《墓志铭》、《墓表》、《墓碑》、《赞》、《箴》、《祭文》等;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是《文录续编》,收录《文录》未收的一些《杂著》、《书》、《序》、《公移》等;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八是《附录》,包括《年谱》三卷、《年谱附录》二卷、《世德纪》一卷、《世德纪附录》一卷(《世德纪》是王守仁的朋友和门人们撰记的王氏祖上的事略、王氏本人一生的行事、一些祭文等,也收入其他一些资料)。王守仁的著作,除亡佚了一些之外(如《五经臆说》),大都收入这部《全书》之中。因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传习录》有专条介绍,兹着重介绍《全书》中所反映的他的另外一些思想。

一、“格物致知”说。这主要集中在卷二十六的《大学问》之中,在《传习录》中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论述。《大学问》的重要性,据王氏弟子钱德洪在附记中称,为“师门之教典。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本不立文字,仅“口口相传”,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将起徵思田,应门人之请,由钱德洪记录下来。在《大学问》中,王守仁把“格物”之“格”解释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也,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把“物”解释为“意所在之事”,“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把“致知”解释为“致良知”,“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扩充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里的“后儒”指的是朱熹,他还批评朱熹把“明德”和“亲民”分为本末两事,“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综括王守仁在《大学问》中对儒学“三纲八目”(实际主要是前四目格、致、诚、正)的阐发,他从“万物皆吾一体”的心学观点出发,把“明德”、“亲民”说成一物,而“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极则”。“正心”、“诚意”是所用之“工夫”,“正心”在“诚意”,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而“格物”、“致知”又是“诚意”的“工夫”,“今欲别善恶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致知”又必须“格物”,“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

王守仁的“格物致知”说实际与他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在他的《传习录》中有所论述,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卷中《答顾东桥书》)“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卷中《与陆原静书》)关于王氏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详参本书“传习录”条。

二、“经学即心学”说。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卷七的《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一文中。王守仁认为:“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他把“六经”比作记在“吾心”中的财产账簿,批评后世儒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艺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三、“礼即心”说。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卷七的《博约说》一文中,王守仁认为:“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博文以约礼,格物以致其良知,一也。故先后之说,后儒支缪之见也。夫礼也者,天理也。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天理之条理,谓之礼。是礼也,其发见于外,则有五常百行,酬酢变化,语默动静,升降周旋,隆杀厚薄之属;宣之于言而成章,措之于为而成行,书之于册而成训,炳然蔚然,其条理节目之繁,至于不可穷诘,是皆所谓文也。是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文显而可见之礼也,礼微而难见之文也,是所谓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者也。是故君子之学也,于酬酢变化、语默动静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于升降周旋、隆杀厚薄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求尽其条理节目焉者,博文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者,约礼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此外,在《阳明全书》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思想,如后来导致王门后学分裂,并成为学术史上一桩“公案”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钱德洪与王畿争辩,王守仁调停的事情,记载于《全书》卷三十四的《年谱》卷三和《传习录》卷下中;还有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等。

(徐洪兴) ydZ02mpHvqcKs81KX6+un5WTmE1ejjyEe9g8N9d72CYs7BXeOyuachG7ExpbYf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