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经文字

〔唐〕张 参

《五经文字》,上、中、下三卷。唐张参撰。成于唐大历十一年(776)。清乾隆五年(1740)扬州马曰璐据宋拓唐石经本重刻,为《四库全书》等现行版本之祖。其中《后知不足斋丛书》本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常见。

张参,新、旧《唐书》无传,生卒年无明确记载。据今人邵荣芬考证,约生于唐开元二年(714),卒于贞元二年(786)。《四库全书总目》说张参“里贯未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淮间张氏”下有张参名,若是此人,则张参当为汉常山景王张耳的后裔,祖籍河间郑县(今河北省)。清顾炎武《日知录》说他家实际上住泾州(今甘肃泾川)。清朱彝尊《〈五经文字〉跋》说:“《孟浩然集》有‘送张参明经举觐省’诗,《钱起集》有‘送张参及第还家作’,而郎官石柱题名,参曾入司封员外郎之列。盖参在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者也。”从他人传记等史料中,尚可考见张参的零星事迹。如《唐书·李勉传》有张参入李勉幕且为李勉所重的记载,《唐书·常衮传》有张参不阿近贵的记载,《河南少尹李华墓志铭》有张参是其舅、有大名的记载,等等。

六朝以来,因战乱频仍,地方割据,“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北魏江式语),儒家经典也失去了规范,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唐大历十年(775)夏,有司言经典不正,取舍无准,朝廷诏儒官校定经本(《封氏闻见记》)。张参受诏与二三儒者分经钩考,辨齐鲁之音,考古今之字,详定五经。对“字带或体,音非一读”的部分,以朱笔发其旁。考虑到岁月滋久,官曹代易,倘复芜污,失其本真,乃命孝廉生颜传经收集疑文互体,受法师儒,撮其要领,以为定例,于大历十一年(776)夏写成是书,书于太学讲论堂东西之屋壁。世人称为“壁经”。

壁经历五十余年后,太和年间(827—835),国子祭酒齐皞、司业韦公肃易之以坚木,择国子通法书者缮写雠校而悬诸堂。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周易》、《尚书》、《毛诗》等勒为石经,《五经文字》遂附石经后。

《五经文字》是一种辨证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其所收文字主要见于《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五经,也有少数见于《论语》、《尔雅》。辨证根据汉熹平石经、《说文解字》、吕忱《字林》、《经典释文》等书。全书收经传文字三千二百三十五个,分一百六十部,依据偏旁部首排列。每字加注读音,注音以反切多见,间或注直音。所注反切多与《字林》音相合。

《五经文字》对经传文字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辨析形体的变化。如:“辭、辤、辝,上《说文》,中古文,下籀文,经典相承通用上字。”又:“稺、穉,上《说文》,下《字林》。”又:“指、 ,上《说文》,下石经。”又:“ 、宿,上《说文》,下经典相承隶省。”

二、辨析异体。如:“线、線,二同,先战反,上见《春秋传》。”又:“挂,古化反,又作掛,见《易》。”

三、辨析形似字。如:“班、斑,上从刀,分也,下从文,采也。”又:“场、埸,上音长,下音易。”

四、辨析讹字。如:“梅,从每,每字下作母,从毋者讹,毋音无。”

五、辨析异读字。如:“逮,音代,及也。又徒计反,见《礼记》。”

六、辨析假借字。如:“雕,丁幺反,鸟名,与鵰同。经典或借用为雕饰字。”

《五经文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极大的作用,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自有《五经文字》以后才有了一定的准绳。

《五经文字》不以四声分部排列,从形不从音,继承了《说文》、《字林》的方法。但由于过分强调“务于易了,不必旧次”,所以部首的设置和各字的归部没有章法,或以形旁为部,或以声旁为部,如木部、手部为形旁,而才部、且部为声旁。归部也或依形旁或依声旁,如羊部收“羝、羭、洋、翔”诸字,“羝、羭”是以形旁归部,“翔、洋”是以声旁归部(“洋”当归入水部,“羽”未设部)。余嘉锡说:“昔刘梦得为《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尝称参为名儒,而其不讲六书,犹且如是,则有唐一代字学之荒疏,亦可知矣。”(《四库提要辨证》)

关于《五经文字》的研究,可以参考钱剑夫《中国古代字典辞典概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邵荣芬《〈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载《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等。

(王安全) tDlZdryjdx4J6IvXiW945CVN2GnnysCNwZRPAvdn49OguHL+epvs/BownYTeCx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