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禄字书》,一卷。唐颜元孙撰。
颜元孙(?—714),字聿修,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元孙系颜师古四世从孙,垂拱初年(685)登进士第,历仕长安尉,太子舍人,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
《干禄字书》是刊正汉字字形的书,目的在于给为官和应试者提供文字的正确写法,故取书名为“干禄”。
书前有自序一篇,叙述编撰本书的缘由和体例等。颜师古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任秘书监时,曾为刊正经籍,拟定校勘楷书的标准字体。流传之中,被人称为“颜氏字样”。后来又有学士杜延业继承其事,撰成《群书新定字样》一书,字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缺乏条理,应收的未收,已收的也有欠正确的,难以作为依据。作者在上述两书基础上参校是非,较量同异,编集此书,用以辨正楷书的笔画写法。唐大历九年(774)作者的侄子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写录此书,刻之于石,称为“湖本”。南宋初宇文时中复摹刻于蜀中,称为“蜀本”。今湖本已不存,蜀本仅存。原石今在四川省三台县,有明代《夷门广牍》石拓本刻本(收入《丛书集成》)。宋代陈兰孙曾据湖本刊刻,清代马曰璐又据以翻刻,《四库全书》本据此与蜀本互校,补阙改讹多处。
本书共收1 599个字,所收文字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同声之中又分韵编排,共分二百零六韵,次第与今本《广韵》略有不同。对每一个字皆尽可能列出俗、通、正三种字体,有的字只有两种字体的,就列两种,颇为详核。字目之后一般只指出所属字体,如“聡、聦、聰,上中通下正”、“飜、翻,上通下正”、“餚、肴,上俗下正”。所谓“正”,是指经典文献所用字体;所谓“俗”,是指不见于字书,世间流行的字体;“通”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书中间或也略加注音释义,如“並、竝,上通下正,亦音蒲猛反”、“蒸、烝,上众也,火气,亦祭名,今并通用上字”。对形体近似,容易混淆的字,并列在一起,加以辨释,如“崖、涯,上山崖,下水际,亦音仪”、“彫、凋,上彫饰,下凋落”。对偏旁相同的字,只收一个例字,加注“他皆仿此”,或“诸同声音皆准此”等,如“
、灰,臺、
,囬、回,并上俗下正,诸字有从回者,并准此”。
作者认为俗、通、正三体各有所用,俗体较浅近,可用于书写户籍、账簿、文案、券契、药方;通体相承久远,可用于表奏、笺启、尺牍、判状;正体有所凭据,可以用于著述、作文、对策、碑碣等。作者不株守《说文》,兼顾文字本源和使用时宜,持论十分通达。
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后又行楷书,加以草书变化,笔画形体渐至分歧,令一般写字的人莫衷一是。颜元孙作《干禄字书》有助于汉字楷书的规范化。本书又收录不少当时已通行的简化字,如“床、粜”等,有助于研究汉字形体变化。作者收字不以复古搜奇为目的,判别俗、通、正三体的标准颇为客观,能反映当时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所以本书在当时也是一本有实用价值的识字和正字字典。全书间或也有失误之处,如云“貌正皃通”,实则“皃”是古“貌”字。
有关本书的研究,有段玉裁《书干禄字书后》(载《经韵楼集》卷七)、罗振玉《干禄字书笺证》(载《贞松老人遗稿》甲,1887年)、周祖谟《干禄字书之湖本与蜀本》(载《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曾荣汾《字样学研究》(学生书局,1988年)、施安昌《颜真卿书〈干禄字书〉》(紫金城出版社,1992年)、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等。
(游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