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简称《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著。始撰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成书于隋灭陈(589)之前。现存最早的本子有敦煌石室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若干种,都是零星片断,其中部分被收入罗振玉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第四册)、《吉石盦丛书》(第一集)、张元济编《涵芬楼秘笈》(第四集)、许国霖编《敦煌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等书中。目前通行的本子有清徐乾学《通志堂经解》本、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前者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又有北京图书馆藏原故宫所藏宋元两朝递修本,是清代诸儒所未见的善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通志堂》本,有黄焯断句,并有黄氏《经典释文汇校》一书相配。黄校以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以及敦煌写本对勘徐本,并采集前人诸说,是目前最详备的校勘本。潘重规等《经典释文韵编》则为读者检索提供了方便。
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训诂学家。早年受学于南朝陈大儒周弘正,善谈玄理,南朝陈时任国子助教,隋炀帝时任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入唐后拜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著述除《经典释文》外,另有《老子疏》十五卷、《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卷、《庄子文句义》二十卷等,今并不传。《旧唐书》卷一八九、《新唐书》卷一九八有传。
《经典释文》卷一为序录,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个部分,说明著书的缘由、全书体例、内容安排的次序及其理由,以及各种经典的师承源流和各家传注。卷二至卷三十依次为以下十四种经典的音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传》(六卷)、《春秋公羊传》(一卷)、《春秋穀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和《尔雅》(二卷)。
本书的体例是“摘字为音”,即摘出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加以音释。一般不但摘出被注字,还连带摘录两三字,以便读者按句寻检。《孝经》和《老子》二书则抄录全句。如《毛诗音义上》:
终风
谑
浪
笑
敖
且霾
雨土
肯来
全书共录经文9992字、注文6129字,合计录16121字。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等于同时也注释了意义。如上引文中“雨”字音“于付反”,意即“雨”字用如动词,降落之义,读去声。故全书主要目的是考证字音,但也兼及辨别字义,如上引文中释“终风”为终日风,又记《韩诗》解为西风。同时对于经典异文也多所考正,并记载了多种版本的异同。如上引文中记载“笑”字一本作“峼”,“霾”字标准音为亡皆反,徐仙民注为莫戒反。又《经典释文》中往往有以注音方式表示古书异文、讹字、通假和同义通用者。如《礼记音义之一》“公叔木”条云:“音式树反,又音朱,徐之树反。”这是说“公叔木”有异文作“公叔戍”,故音式树反,又有讹字作“公叔朱”,故音朱,音之树反,非谓“木”有“戍”音、“朱”音。又如《周礼音义上》“以扰”条云:“而小反,郑而昭反,徐、李寻伦反。”这是说,古书同义通用,“以扰”有写作“以驯”的,“驯”音寻伦反,非谓“扰”音寻伦反。
由此可见,《经典释文》一书,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和经籍版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采集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保存唐以前各种经典中文字的音读,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又兼收各家训诂,有些现已亡佚的注释,如《庄子》向秀、司马彪注,《尔雅》刘歆、樊光、孙炎注等,均赖以保存流传。此书所记载各种经籍版本的异文更是大量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清人卢文弨《重雕经典释文缘起》评论说:此书“辟经训之菑畬,导后人以涂径;洗先已守残之陋,汇博学详说之资;先儒之精蕴赖以留,俗本之伪文赖以正:实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也”。
《经典释文》问世以后,宋初曾经国子监周惟简等重修,开宝五年(972)又有翰林院学士李昉校定,文字多有改动。至宋陈鄂校勘本书时,更将《尚书音义》中只载形义、没有音切的注文大加芟夷,殊为可惜。故清代以降,学者们研究此书,首先是校勘文字异同,其次才是语音、词汇等的探究。此类著作除上文已述及的卢氏《考证》(有《抱经堂丛书》本)、阮元校勘记、黄焯《汇校》以外,还有《四部丛刊》本所附校勘记,清儒校勘则有惠栋、段玉裁、臧镛堂、顾广圻、孙星衍、钮树玉、袁廷梼、陈奂、王筠诸家。其他研究著述有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罗常培《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1分,1939年)与《经典释文音切考》(中华书局,2012年)、坂井健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经典释文所引音义考》(日本,汲古书院,1975年)、杨剑桥《陆德明音切中的重纽》(载《中西学术》第1辑,学林出版社,1995年)、邵荣芬《〈经典释文〉音系》(学海出版社,1995年)、黄坤尧《经典释文动词异读新探》(学生书局,1992年)与《音义阐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沈建民《〈经典释文〉音切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邵荣芬整理《法伟堂〈经典释文〉校记遗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金周生《〈切韵〉以前反切上字用字之探讨——以〈经典释文〉为研究范围》(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等。
(锺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