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原称《唐书》,二百卷。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成于开运二年(945)。通行本有南宋绍兴越州刻本(残存六十七卷)、明嘉靖闻人诠刻本、清武英殿本、道光扬州岑氏惧盈斋本、1975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佟佳江《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可资阅读参照。
刘昫(888—947),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西北、容城东北一带)人。后唐长兴四年(933)自端明殿学士拜相,翌年监修国史。后晋初,离去史任,官至司空平章事。开运元年(944)复以相位监修国史。翌年《旧唐书》修成,遂领衔上奏,题主修之名。新旧《五代史》有传。
唐代积累的史料相当丰富,唐代国史,最早有长孙无忌等所撰八十一卷本,嗣后有许敬宗等续增成一百卷本,吴兢所撰六十五卷本,韦述、柳芳等分撰之一百三十卷本。实录,有高祖、太宗、高宗各二十卷,则天五十卷,玄宗一百卷,其他各朝卷数多寡不等。起居注,仅开元起居注即有三千六百八十二卷,杂传谱牒凡百数十家,几二千卷。但几经战乱,史籍遭受严重损失。五代时期,史官制度较为健全,后梁、后唐两代都下诏征求唐史资料。后晋天福六年(941)石敬瑭命张昭远等修唐史,至开运二年修成,前后历时四年多。监修人依次为赵莹、桑维翰、刘昫;撰修人为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光、吕琦、尹拙、王伸、李松等。其中张昭远撰修本纪,用力最勤;贾纬长于史学,会昌以后纪传,多由其增补;赵熙作文字修改,亦出力不少。刘昫以宰辅奉命监修国史,对纂修工作未尝有所规划,主持该书修撰者,实为赵莹。书名《唐书》,南宋后为区别于欧阳修等撰《唐书》,遂有新、旧唐书之说。明嘉靖闻人诠刻本定名为《旧唐书》,沿用于今。
《旧唐书》为纪传体唐代史,记事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迄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共二百九十年。全书篇目,高祖纪一卷,太宗纪、高宗纪各二卷,则天皇后纪、中宗睿宗纪各一卷,玄宗纪二卷,肃宗纪、代宗纪各一卷,德宗纪、顺宗宪宗纪各二卷,穆宗纪、敬宗文宗纪、武宗宣帝纪、懿宗僖宗纪、昭宗哀帝纪各一卷;礼仪志七卷,音乐志四卷,历志三卷,天文志二卷,五行志一卷,地理志四卷,职官志三卷,舆服志一卷,经籍志二卷,食货志、刑法志各一卷;后妃传二卷,李密等传四卷,宗室传九卷,诸臣传一百零八卷,外戚传、宦官传各一卷,良吏传、酷吏传、忠义传各二卷,孝友传一卷,儒学传、文苑传各二卷,方伎传、隐逸传、列女传各一卷,突厥等传九卷,叛臣传二卷。
《旧唐书》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等。代宗以前的纪传,材料丰富,叙事详明,文字简洁,条理清楚。德宗至武宗时期的纪传,叙事还较完备、简明。武宗以下纪传无本可据,记载冗杂,疏误甚多。
本纪二十卷,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远较宋时《新唐书》详细。如《太宗纪》详载太宗“以隋为鉴”的一系列史实,从取鉴的角度总结历史;《则天皇后纪》中叙其“置匦于朝堂”,任人投书,以便了解民情;《顺宗宪宗纪》中记兴办和籴以救农伤等议,因守旧派反对而未能贯彻等史事。武宗以后诸纪内容芜杂,将诗话、书序、婚状、狱辞以及廷资、府库记账罗列入纪,但也保存了价值甚高的资料。如《懿宗僖宗纪》中较详细地记录了庞勋、黄巢、李茂贞、王行瑜、朱温等重要事迹;《昭宗哀帝纪》对藩镇、宦官的嚣张跋扈,颇多描述。
列传一百五十卷,入传一千一百八十余人之多。列传第三至第六卷,传写李密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和有关人物,其内容在《隋书》中不详,为研究隋末农民战争的珍贵资料。列传对魏徵、郭子仪、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延寿、刘知幾等,有较详细的记载,是研究这些人物的重要根据。列传中类传的编撰较有特色,尤其是《文苑传》记载了未列入专传的唐代著名文学家及有关人物一百余人,殊为难得。列传中收录的文章,如《吕才传》所载《论宅经》、《禄名葬文》,《卢藏用传》所载《析滞论》,是唐代反对封建迷信的重要篇章。《魏徵传》中《十渐不克终疏》、《李百药传》中《封建论》、《贾耽传》中进奏表文,均属唐代名篇,不容忽视。其他如《方伎传》所载天文学家僧一行、医学家孙思邈等事迹,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列传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交往的记载,不仅在卷数上超过前史,而且内容确实丰富。如《吐蕃传》简介其概貌和风俗,详叙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以及清水会盟、长庆会盟等情况,反映了汉藏“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回纥传》、《突厥传》等传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在对外关系方面,与高丽、新罗、日本、骠国(缅甸)、诃陵(印尼爪哇)、天竺(印度)、泥娑罗(尼泊尔)、拂菻(罗马)等国友好关系,作了较充分的反映。此外,书中对尉迟敬德、阿史那社尒、契苾何力等少数民族将领也予立传。总体上,列传内容相当丰富,但唐末人物缺漏甚多,资料不全。
志三十卷,门类齐备。《礼仪志》主要据《开元礼》改编,篇幅过大。《音乐志》对南朝时吴声、西曲的起源和歌辞颇多叙述,但对唐代情况未加记载。《历志》记载了唐傅仁均《戊寅历》、李淳风《麟德历》、僧一行《大衍历》三家历法。《天文志》记载了僧一行等造天文仪器黄道游仪,以及实测子午线每度之间距离的经过。《五行志》列举各地受灾情况,其中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和国内外交通的资料。《地理志》记载全国边防镇戍分布和兵马人数;并以天宝十一载的疆域为准,分道叙述各地州县设置和户籍情况。《职官志》反映唐代官制沿革,主要资料从《唐六典》中抄录。《经籍志》记开元盛世时经史子集四部存书,并在志序中扼要叙述安史之乱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图籍的残损情况。《食货志》记载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制度,是研究唐代经济的重要史料。《刑法志》叙述唐代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及执行情况。诸志集中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但也存在错讹疏漏。
北宋《新唐书》问世后,《旧唐书》曾久无印本,然“表昫之长攻欧宋之短者亦不绝,实则互有短长,不容偏废”(《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旧唐书》的贡献和影响,是《新唐书》所无法取代的。一是在广征史料的基础上修撰。后晋下诏广泛征集史料,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就充分采用《旧唐书》的资料,可见本书的影响所在。二是注重经济制度变化。本书《食货志》于“序文”中阐明全志的主要内容和项目,从经济制度方面反映唐代社会盛衰变化的概况。此种编撰方法,为其后各正史《食货志》所普遍仿效。三是较前史更多地记载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并反映整个唐代的对外政策,从而使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的主要缺陷,除了叙事前详后略以外,还在于内容重复之处不少,甚至一人两传,如《杨朝晟传》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重见。
清以前学者治唐史,多以《新唐书》为主,而以《旧唐书》作对比研究,如宋吕夏卿《唐书直笔》、明李东阳《新旧唐书杂论》等。直至清初,治唐史者将新、旧两书并重,沈炳震编《新旧唐书合钞》,本纪、列传以旧书为主,新书分注于下;志则以新书为主,旧书分作补注。另有丁子复《新旧唐书合钞补证》、张宗泰《旧唐书考证》等,在《旧唐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道光初年,岑建功复刊闻人诠刻本时,由刘文淇、陈立、刘毓嵩、罗士琳等校勘,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又辑《旧唐书逸文》十二卷附后。该书据各本对勘,广泛吸收前人成果,为研究《旧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本书的著述尚有: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以及近人罗香林《唐书源流考》、龚道耕《旧唐书札迻》、张元济《旧唐书校勘记》、岑仲勉《唐史余渖》和黄永年《旧唐书与新唐书》的有关部分等。
(胡有恒)